吉林欲掀玉米開秤價爭奪戰 |
2010年,我們是在國慶長假之後開始主動收購,但事實證明晚瞭,由於國傢糧食局搶在國慶之前公佈瞭當年度的玉米最低收購價,一方面導致農民改變傳統銷售方式,顯著惜售;另一方面,也吸引瞭一大批糧販子深入東北鄉間屯裡,和我們發生瞭短兵相接式的搶購戰。9月下旬,一位參加長春2011國際玉米產業大會的吉林當地玉米產業深加工企業負責人感嘆。 近期,《中國經營報》記者深入長春市農安縣等地玉米主產區看到的一幕幕豐產景象則證實,由於前期授粉、灌漿等各個作業環節均未遭受天災,2011年度的玉米增產已成定局。農安縣農民趙波說,大傢普遍預期地頭開售價會達到0.9元以上,而2010年這一價格約為0.83~0.85元。 預計國傢玉米最低收購價政策仍然會出臺,顯而易見,大豐收在望之際,農民的利益仍將得到切實保障。眼下,我們最焦慮的是,國傢最低價一旦超過糧商等下遊需求者的預期,則2011年又將在吉林等玉米主產區上演新一輪糧源搶購戰。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說。 農民增產又增收 趙波所在的農安縣曲傢村並不是長春市玉米收成最好的地方。三季度下過一場超過20分鐘的大冰雹,當時令我差點絕望。趙波說,自己養瞭5500隻蛋雞,因此,種植的約30畝玉米並不涉及直接銷售的問題。但如果自己的玉米減收瞭,為瞭滿足飼養蛋雞需要,就必須面對如何收購玉米等問題。 事實證明,大冰雹並沒有讓趙波的蛋雞口糧發生隱患。指著仍然長在地裡自然風幹的玉米,趙波隨手劈下一穗說,按照這個收成,預計2011年的畝產量,能在2010年度每畝超過2200公斤的基礎上,每畝再增產200公斤左右。 隨意與趙波的鄰居攀談,記者得知,類似趙波一樣的收成,預計將成為農安縣絕大多數玉米種植散戶的主流。老天爺給力,每畝普遍都能增收100公斤以上,好收成啊。一位老大爺嘖嘖稱道說,增產的另一個原因是玉米新品種給力,明顯穗子大且飽滿。 糧食看東北,玉米看吉林。我國約有15%的玉米產自吉林。長期以來,吉林也是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最集中、玉米運銷能力最富集的省份。 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一份專門針對吉林省玉米受災產區的考察報告顯示,2011年度的玉米生產期間,產量仍然要好於預期。 考察團成員介紹稱,吉林省東南部作為該省玉米產量唯一可能下降的區域,減產幅度不會超過一成。反之,更多的區域,將迎來玉米大豐收。他們預計,吉林省2011年玉米產量較2010年將增產10%左右。 與此同時,考察團從農民口中得到的銷售預期也普遍看漲。目前當地玉米收購價格為1.2元/斤,但現貨市場已經沒有存量,新季玉米保守估計每斤0.85元以上才能出售。有農民表示,如果新季玉米開秤價達到0.9元,則扣除水分後,2011年的玉米實際開秤價格將達到1元以上。而這,是吉林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高價。 事實上,國際市場一路飆升的玉米價格,已經為中國農民增產之後實現增收奠定瞭良好的外圍環境。 數據顯示,自7月以來,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一度從600美分下方上沖,最高達779美分的歷史最高位。即便目前已經回調至700美分一線,但強勢依舊。另一方面,正是在這一時間段,受國內豬肉、雞蛋等玉米下遊肉畜禽蛋價格飆漲帶動,國內玉米價格也快速走出瞭2300點的陰影,企穩在2370點上方。 種種跡象顯示,增產之後,農民增收已成大局。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民間爭奪開秤第一價 與農民關心能增加多少收入相比,在吉林這一玉米主產區,更多的糧商、深加工企業則開始磨刀霍霍。 明顯能感覺到,現貨業比期貨業對玉米新一年的開秤價格更敏感,更著急。一位大商所人士透露。 前述擔憂國傢玉米托底收購價仍將上漲的吉林當地玉米深加工企業人士指出,近年來,國傢最低收購價連年上漲,這也成為一種慣例,因此,農民的惜售心態普遍加劇。他表示,在吉林中西部的玉米主產區,許多深加工企業已經不再願意等待政策最低收購價瞭。大傢都覺得最低收購價不可能回調,與其這樣,不如企業早點動手展開收購。 玉米的深加工業主要集中在淀粉、飼料、酒精(乙醇)三大領域。該人士稱,從市場趨勢看,飼料與酒精兩大終端分別受力於禽肉蛋價格高企及原油價格拉動等因素,均處於獲利狀態,因此他們對玉米價格高企仍然可以消化。反之,淀粉產業的盈利能力因為玉米價格高企,已經於2010年年底開始,逐步進入行業整體虧損的狀態。 這傢主要以生產淀粉為核心業務的企業負責人不無唏噓地表示,眼下玉米大豐收在望,但玉米價格如果仍然上漲,則淀粉企業根本無望獲利。 多位吉林當地玉米深加工業人士透露出希望新年度玉米開秤第一價由民間主導,而非政府以最低收購價形式來確定的想法。來自黑龍江訥河市的一傢企業負責人就稱, 農民本來就期望值很高,政府如果再過早的推出最低收購價,惜售情緒明顯會被放大,屆時,玉米市場價格繼續上漲會成為唯一選擇。 談及最低收購價,國傢發改委農業經濟司副司長方言向記者直言,國傢確定的中長期政策是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收入。那從短期看,就是要小步快跑,穩健有序地提高糧食等農作物價格。方言透露2011年度的玉米最低收購價大體價位已經明確,應該是又漲瞭幾分錢,但具體是多少,何時對外公佈,目前仍是未知數。 四川北方沁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傢年產量超過3萬 噸的酒精企業。總經理張雪莉說,受預期國傢最低收購價仍將上漲的心理作用推動,新年玉米開秤價再漲三五分已沒有懸念。但換個角度,下遊究竟存在多少剛性需求,下遊企業是否還有足夠的貨幣來推動玉米價格繼續上漲?這些都充滿不確定性。 我們默認玉米價格仍然可能上漲的事實,畢竟,種植玉米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在大幅上揚,但國傢一味先入為主,也等同打亂瞭市場自身的預期,讓生產者、貿易商與加工企業之間陷入瞭單邊搶貨、無序競爭的僵局。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秘書長孫明導認為,政府應該退出主導新年度玉米開秤價格的位置,至少,不能再提早公開最低收購價。 吉林省副省長王守臣在接受本報獨傢專訪時,也談及玉米價格上漲趨勢雖定,但最初的開秤第一價究竟由誰來喊,卻絕非官方說瞭算。農民、貿易商、加工企業各自有著不同的算盤,我們也樂於見到經過充分博弈之後形成的玉米價格,並最終以吉林價格的形式來成為中國價格,甚至影響世界玉米價格。王守臣說。 事實上,不獨吉林玉米開秤價遭遇到瞭民間糧商的爭奪,在山東、河南等玉米主產區,也是如此。如我們瞭解到,在9月底,山東部分企業開出瞭每斤高達1.35元的價格敞開收購玉米,仍舊沒貨。一位市場人士稱。 益海嘉裡投資公司業務經理朱考勤則認為,2011年新玉米開秤第一價之所以遭遇民間資金奮起爭奪,關鍵在於通脹的大背景已經導致價格上漲成為唯一趨勢。“既然大傢都這麼認為,價格戰也就在所難免。”朱考勤說。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