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企逆勢增資押寶城鎮化產能過剩或是偽命題? |
8月24日,鋼鐵行業的龍頭企業寶鋼股份(600019.SH)發佈公告,將向寶鋼湛江項目增資120億元,持股比例由75%變為90%。 這一公告引起廣泛關註的背景是鋼鐵業目前正面臨將近3億噸產能過剩。眼下,清理過剩產能正是政府推進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就在寶鋼股份發佈公告四天之後,8月28日,國傢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下半年要加快傳統產業調整改造,抓緊制定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國傢發改委和工信部已經制定好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預計將在隨後出臺,以鋼鐵、水泥等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仍將在政策上遭遇“嚴打”。 一面是企業逆勢增資投入,另一面又是政策持續重壓,產能過剩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寶鋼逆市增資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項目上一次吸引大眾的關註,還是去年該市市長在國傢發改委門前的“吻增長”。 “向湛江鋼鐵增資,將盡快發揮寶鋼股份現有技術和人才資源,有利於湛江鋼鐵項目的建設和推進。”8月24日,寶鋼股份發佈公告稱,計劃向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下稱“湛江鋼鐵”)單方現金增資120億元,註資行為分兩期完成。 國傢發改委批文顯示,寶鋼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鐵920萬噸、鋼1000萬噸、鋼材938萬噸,總投資為696.8億元。而目前最新的數據顯示,這一項目的投資總額已經壓縮至415億元,比計劃壓縮瞭逾四成,預計投產時間也推遲到瞭2016年9月。 “現在隻是輕度過剩,不要妖魔化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這是今年8月初,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四屆六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上,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做出的判斷。在其看來,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在2006年以前基本都在80%以上,2006年以後產能利用率回落到75%~80%的區間,這10多年恰好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所以並不存在真實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準確說應該是產量過剩。 回頭看這次表態,就不難理解寶鋼此次的增資行為。然而,如果從已經公佈的行業數據來看,寶鋼所處的鋼鐵業正處於近年來最艱難的時期。 “我國的鋼材產能為10億噸,並且還在不斷增長,而實際的需求不足7億噸,產能過剩實際上在業界已經是共識。”我的鋼鐵網分析師朱喜安表示。 數字上的過剩已經開始影響行業的整體效益,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在北京公佈:上半年,中國粗鋼產量為38987萬噸,同比增長瞭7.4%,增速同比增加5.6%,但利潤率僅為0.13%,排在“工業最低水平”。 即使是龍頭企業,寶鋼剛剛發佈的中報顯示,上半年,寶鋼股份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僅有82.2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46億元。中期實現凈利潤37.03億元,同比下降61.47%。 在盈利不佳的情況下擴張產能的理由是什麼? 中鋼協特約分析師薛和平看來,與同樣開工不久的武鋼廣西防城港項目抗衡才是寶鋼的真正目的。兩者同在華南,產能規模相當,且均以熱軋薄板、熱軋寬厚板、冷軋薄板、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矽鋼等為主要產品。以熱軋寬厚板為例,主要用於高強度橋梁建設、冷軋薄板用於機電制造和建築業。從用途分析,這些新增產能都在“豪賭”未來的城鎮化建設需要。 “鋼鐵行業的實際需求並沒有改善。”薛和平表示,“這仍是一次典型的同業不理智競爭的典型表現。”' 鋼鐵系統性風險不減 蠢蠢欲動的不隻是寶鋼,國內鋼企的高爐開工率已連續5周環比上升,顯示出鋼廠擴產加快。下半年鐵路基建的政策出臺和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瞭市政地下管網、污水處理、地鐵輕軌等幾大發展方向成為主要動因。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薛和平表示產能大於需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級政府促成的結果,既然產能能夠得到消化,鋼鐵過剩也就是個偽命題。 隻是,對未來需求的過度反應其實也正是鋼鐵業如今陷入產能過剩的元兇之一。 根據中鋼協的統計,我國粗鋼年生產能力2009年為7.18億噸、2010年為8億噸、2011年為8.63億噸。年均近億噸的增量源自2008年“四萬億”之後的強烈建設預期,但是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2012年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8.22%。 然而,8月底發佈的上市公司中報中,不少上市鋼鐵公司的財報卻出現瞭業績好轉的跡象。例如武鋼上半年盈利同比增長241%;鞍鋼上半年預計盈利7.02億元……但是仔細分析其利潤構成,卻發現各種政府補貼以及其他營業外收入成瞭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的普遍做法。有數據顯示,目前已經公佈的18傢上市鋼企中,凈利潤累計總額為29.7億元,而營業外收入就有8.76億元,其中各種政府補貼高達6.11億元。 以河北鋼鐵為例,8月29日發佈的半年報業績顯示,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為7660.55萬元,其中河北鋼鐵收到的政府補助為2318萬元,占到其凈利潤總額的30%。 有城鎮化概念的願景,有持續不斷的補貼,鋼鐵產能“越控越產”的局面似乎能夠得到解釋。隻是進入2013年,鋼企不僅是利潤縮水,上遊資金鏈也繃緊到瞭極致。 在陜西華夏鋼貿城做鋼材貿易的一位老板告訴記者:“現在資金壓力緊張狀況已經到瞭歷史最高水平。”他表示,由於去年以來鋼材價格下跌導致滯銷嚴重,不少銀行已經停止給大部分的鋼材貿易商放貸,鋼貿商資金斷裂,向鋼廠的訂單和打款大幅下降,資金的壓力今年已經傳導給鋼廠。 據媒體報道,截至6月底,18傢上市鋼企的應收賬款合計近200億元,平均每傢逾10億元。 陜西一傢民營鋼廠內部人士向記者證實,3月份公司曾向銀行貸款1500萬元,但最終貸下來的隻有600萬元。“今年鋼企普遍感覺資金困難,有的企業負債超過瞭80%,個別甚至在100%以上。” 為此7月底,中鋼協發佈行業預警報告稱,銀行信貸規模持續收緊,個別企業因資金緊張為已經出現停產,鋼鐵行業面臨資金斷裂的系統性風險。 據媒體報道,山東淄博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在停產兩年後,近期開始進行破產清算。 記者從國傢發改委相關人士處瞭解到,在摸清各地的產能過剩在建項目之後,目前關於工信部和國傢發改委已經聯合制定瞭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作為下一階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指導方針,預計將在隨後出臺。 據介紹,該方案主要涉及到擴大內需、企業兼並重組等具體措施。與此同時,方案還將提高企業的環保門檻,從而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 國傢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建平表示,過去嚴格的審批制度並沒有擋住我國產能過剩發展速度,今後應當加強信息引導,將各行業擬建、在建投資項目詳細信息、世界主要國傢相關產能信息等收集並向全社會發佈,應當相信市場信息的威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