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收入倍增計劃”正式開啟 能否實現引質疑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開局之年,地方版收入倍增計劃正式開啟,多數省市提出2013年人均收入高於GDP增速的目標。但在經濟增速趨緩、地方財政吃緊的背景下,增收目標能否實現引發瞭多方討論。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傢信息中心副研究員鄒士年對記者表示,很多地方都將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地方GDP增速作為發展目標之一,這顯然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從當前的狀況來看能夠真正實現的省份可能不會太多。 他說,收入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關。從經濟增長來看,全球經濟依舊脆弱,發達國傢經濟增長乏力,外部需求疲軟必然影響國內經濟,更直接影響眾多與這些出口型企業相關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國內由於技術創新不足,成本上升,制造業景氣度依然不足,房地產調控繼續從緊,國內經濟增長的緩慢必然影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收入分配制度方面,雖然中央加大結構性減稅措施,地方政府也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但是如何使措施真正得到落實,使絕大多數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真正獲得提高是關鍵。鄒士年說,對於體制內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上漲和落實可能比較容易,但對於廣大企業就業人員,尤其是占我國就業人口9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經濟復蘇緩慢背景下,工資水平的上漲可能比較艱難。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這些中低收入人群缺乏足夠的財產性收入,僅靠工資性收入很難實現收入的較快增長。鄒士年說,而對於財政轉移性收入,在當前GDP增速放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下降,制造業依然不夠樂觀的背景下,很難會有較大程度的攀升。 此外,有專傢提出,現在地方財政普遍吃緊,也為居民增收帶來壓力。財政部數據顯示,受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效益下滑,價格漲幅回落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以及結構性減稅政策力度較大等因素影響,2012年財政收入增幅比上年同期明顯回落,1至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幅比2011年同期回落14.9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幅同比回落14.9個百分點。 匯豐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孫珺瑋說,在關註居民收入總量增長的同時,更應關註增長的結構,如果收入增長速度上去瞭,但在我國當前財產稅、房地產保有環節稅收等很多二次分配調節機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如果收入增長不註意結構的調整,收入增速的提高可能會加劇貧富差距格局。 收入增長並不等同於福利增加。雖然說收入向個人傾斜,但政府有沒有轉移負擔?是否更好地解決瞭居民在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後顧之憂?鄭超愚表示,我們在關註收入增長的同時,也要關註公共服務是否滿足瞭居民需求,是否能夠公平分配。這些綜合起來決定瞭居民的福利。政策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居民福利增加上來,而不是簡單的居民收入增長。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為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做出瞭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國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擴大化瞭。有合理的因素,即通過生產要素激勵機制提高生產效率,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如市場壟斷、土地市場發育不全等造成瞭一部分人收入及財富的過快增長,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收入分配差異的擴大都說成不好的,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通過更深入市場化改革,使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合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蔡志洲說,繼續穩步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重點改善農村低收入居民傢庭的收入;通過體制創新和深入的市場化進程,改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因為制度的缺失導致的收入分配惡化;在生產領域,尤其是在第二、第三產業,要處理好勞動和其它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關系;處理好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關系等都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 【編輯:林容】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