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傳統制造業潛力仍待挖掘 |
文/肖煥新 7月12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主持召開2012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在這次會議上,黃奇帆明確提出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促進三次產業集約發展、轉型升級。 如果把汽車、現代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稱為新型制造業的話,那麼,除此以外的其他制造業,包括冶金、通用機械、摩托車、電器等均可被稱為傳統制造業。目前,重慶已經形成瞭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化工、材料、輕紡和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其中汽車和筆記本電腦制造的進展令人矚目。 如果說重慶經濟發展後勁不足,對全市經濟實力的盡快增強和經濟總量的盡快提升已經形成制約的話,那麼加快振興傳統制造業將是增強重慶經濟發展後勁的一種較好選擇。 重慶傳統制造業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規模優勢,在國內和西南地區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有些產業的產、銷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如摩托車);有些產業在全國或者西南地區名列前茅(如制藥、化工、紡織等);有些產業的品牌基礎以及市場基礎較好(如日化、輕工等);有些產業的發展勢頭比較好,(如食品、服裝、五金電器等);有些產業正處於調整、提升期(如建材、塑料制品、飲料等)。雖然重慶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參差不齊,但仍是重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慶加快經濟發展、提升經濟總量的重要力量。 因此,重慶的傳統制造業不是一座貧礦,而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礦。 同時,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因為成本上升等原因正處於推進當中的產業轉移,對於重慶來說也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因為重慶具備傳統制造業發展所需的各種要素。 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重慶傳統制造業的差距,除瞭區域、設備和技術以外,主要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傳統的思想觀念影響瞭重慶傳統制造業的發展,也是振興傳統制造業的一個障礙。如對小產品、小企業小規模的誤解,有些人就是熱衷於大項目、大投資,對於小產品、小項目往往就會認為小打小鬧費力不討好等等。縱觀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如今不少有名氣、有規模的企業,當初都是把紐扣、拉鏈、襪子、內褲、女性胸罩、T恤等這類不起眼的小產品做成全國第一、亞洲第一乃至全球第一以後才發展起來的。 重慶振興傳統制造業需從特色入手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其實,重慶的特色產品和特色企業有很多,如大足龍水的刀具、榮昌的夏佈、萬縣的藤編、墊江的傘具等等都可以工貿結合,將產品線延伸,品牌擴大,發展成以特色產品為核心的一條街、一個鎮或者一座城。也曾經出現過很多名優產品,如明月皮鞋、六一童鞋、皂角洗發液、冷酸靈牙膏、佳夢床墊、涪陵榨菜、合川桃片、怪味胡豆等,應該從深入挖掘品牌價值、升產品功能、擴大產品價值鏈等方面入手,追求這些產品的規模化、系列化,培育更大的市場。對於產業基礎較好的傳統產業,比如制藥、化工、冶金、服裝等,則應從規模化、集團化入手,培育出更多的諸如太極、川維、重鋼那樣的有規模、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作者為重慶人,四川華奧藥業總經理 《中國經營報》7月23日(1971期)發表的“重慶做實”一文,該文明確提出,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將成為重慶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文章發表後,在全國讀者尤其是重慶讀者中引發較大反響。一些讀者給本報發來反饋意見,為重慶實體經濟發展提出瞭比較好的意見和建議。近日本報摘要刊登,以饗讀者。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