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金融大躍進埋單? |
8月2日,證監會市場部公佈瞭證券市場2011年6月的統計數據,境內上市公司數(A、B股)共有2229傢,較去年底增加瞭8.05%。此外股票發行總股本較2010年底增加瞭5.05%;然而,股票市價總值264214.34億元,較去年底反而減少瞭0.46%。這意味著上半年全體投資者損失約為1.45萬億元,按照6月底股票有效賬戶數13544.24 萬戶測算,平均每個賬戶損失上萬元。 誰掏空瞭我們的錢袋?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體上市公司境內外籌集金額合計為4206.76億元,其中境內籌資合計3813.30億元;而去年全年證券市場共融資12640.82億元。 上市公司籌資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其價格是否公平合理。以IPO(首次公開發行)為例,當投資者能根據擬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的信息合理定價時,更多的股權籌資隻會降低發行價,不會讓投資者失血;相反,如果中間加上瞭監管層的審核和發行節奏的調節,擬上市公司不僅獲得瞭監管層的信用背書,還能利用調控(犧牲瞭其他公司及時上市的機會)的發行節奏獲得高溢價,最終隻有二級市場投資者為虛高的股價埋單。 上市公司增發和配股更加惡劣,縱觀上市公司增發和配股前後,股價總有莫名其妙的異動,最終上市公司高價賣股融得瞭資金,中小投資者再次埋單。 從此,A股市場擁有瞭融資天堂和投資泥潭雙重身份。 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速下滑都是股市下跌的元兇,當兩者同時襲來則股市更難言樂觀。 國傢統計局8月1日發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小企業經營日趨困難,大中型企業則繼續增長。這樣的窘境不能不讓人與連續多年的信貸大投放和此後的被迫緊縮聯系起來。2010年中國銀行業對非金融類企業的信貸餘額超過GDP的100%,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約39%。 瑞銀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傢Jonathan Anderson指出,過去5年中,信貸占GDP比率累計提升35~40個百分點與許多國傢後來出現的危機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拿中國來說,如果納入表外信貸,則銀行業整體信貸占GDP比重在過去5年增長瞭30個百分點,在過去3年則增長瞭40個百分點。 與目前熱議的GDP增速一樣,金融擴張需要的也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但有效的質量保證來源於對投資者充分的權益保護而非管制。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