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下的蛋 |
8月22日,教育部在其官網就《中小學減負十條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意見稿要求,嚴格實行免試就近入學。 專傢認為,這是教育部重申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規定,但前提是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否則還是難以抑制擇校的“暗流湧動”。 近幾年廣遭詬病的幼升小、小升初階段的共建入學,也是擇校的一種特殊方式。 “不同的是,共建是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用公共權力和資金來共建,而一般的擇校,使用的不是公共權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 近幾年,中小學擇校熱在大城市愈演愈烈,尤其是共建問題,由於涉及運用公權力為少數人謀特權,越來越引發爭議。同時,也引發業界對我國目前中小學階段招生方式改革的思考。 共建、擇校不隻是教育問題,而是權利不平等,縱向階差在教育上的反映。“要推進教育放權改革,不去引入教育的民主發展和機制,我國教育亂象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北京特有的“共建”傳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當時我國非常重視幹部子女教育,101中學、景山學校最早就是為幹部或政府官員子女上學辦的學校。 “北京因為有一些特殊情況和條件,出現共建生,逐步取消可以,一下子取消很難。”北京市教委一位不願具名的原副主任日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坦言。 儲朝暉對北京的共建生模式頗有研究。“近二十年來,北京創造出行政機構與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共建招生的模式,從個別現象發展到制度化行為,有愈演愈烈之勢,每年通過這個隱秘渠道,都有眾多孩子走進眾人仰慕的‘牛校’。” “共建”一詞原本用在“軍民共建”等語匯中,指雙方為實現同一目標各出一份人力和財力。可如今,共建成為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滿足員工子女入學的一條“隱秘通道”。所謂“共建生”就是共建學校提供學位,共建單位提供便利的互利互惠、利益交換。 “共建的學校是為特殊群體服務的特權學校,一般來講,共建學校從總體數量上來說並不多,但是質量很好。而共建的單位也是擁有一定的特權和信息,為權勢部門提供上學的便利。”熊丙奇說。 “共建”這個名詞有20多年的歷史,但北京的權貴學校早就存在。儲朝暉告訴記者,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當時我國非常重視幹部子女教育,101中學、景山學校最早就是為幹部或政府官員子女上學辦的學校。然而這種辦學模式,在上世紀50年代受到瞭批評,認為教育政策應向工農開門。 此後,辦幹部子女學校名義上不存在,但招生一直在進行,這個傳統也一直傳下來。到1978年恢復高考,把高考作為導向,在中小學階段共建被提出來,北師大二附中、北京四中等學校成為幹部子弟就讀的學校。 “總體來講,共建就是用政府的公共資源和資金去為內部員工買受教育的機會。”儲朝暉說。 近些年,隨著入學難、擇校熱問題逐年突出,共建生問題被公眾廣為詬病。 “共建生問題的關鍵是一種既得利益,部委機關很多是參與教育發展決策的機構,而在決策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會朝著有利於部門利益的方向去決策。這樣一來,決策成為特權參與決策,而不是從教育公平的角度決策,所以不會取消共建。這樣一來,在特權制造的既得利益,無法推動教育公平。”熊丙奇說。 實際上,擇校問題主要出現在幼升小、小升初階段,而共建則是擇校的一種方式。熊丙奇認為,教育部此次強調免試就近入學,是重申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規定,但前提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否則結果還是會導致擇校現象的“暗流湧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記者註意到,近幾年,隨著共建需求激增,北京共建招生模式已經從此前的免試演變為通過考試篩選,淘汰率甚至達到50%。 在北京,人大附中、師大二附中、四中、黃城根小學、實驗二小、中關村二小、人大附小等都是國傢部委、大型國企央企爭相共建的熱門“牛校“。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各學校在共建生招生上,更趨向壓縮招生名額,招收收益大的學生,減少招收共建生對學校的影響。 推進教育放權改革 “嚴格地說,共建、擇校不隻是教育問題,而是權利不平等,縱向階差在教育上的反映,單靠教育部門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都在體系范圍內,不可能自己改變自己。” 儲朝暉認為,共建問題的愈演愈烈,也與我國教育經費長期投入不足有關。“校辦產業、合作辦學,都是為瞭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所以教育行政部門,長期以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擴大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在擴大學校之間的差距,導致整體教育資源更加不均衡,擇校更加嚴重,學區房價格越來越高,傢庭為擇校支付的成本越來越高。”儲朝暉說。 國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國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要達到4%。但由於我國GDP增長迅速、財政收入占GDP較低等多種原因,這一目標多年未實現。 直到今年年初,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國傢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而此前的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3.66%。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恰恰需要監督政府部門保證義務教育的投入,這就要改革政府部門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方式。國外有國傢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制定教育撥款的預算,並監督預算執行、落實,但我們國傢是沒有的。”熊丙奇說。 “嚴格地說,共建、擇校不隻是教育問題,而是權利不平等,縱向階差在教育上的反映,單靠教育部門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都在體系范圍內,不可能自己改變自己。”儲朝暉說。 他認為,“共建生”存在的基礎,也就是社會中存在的縱橫壁壘,具體而言有兩個:一是社會層級存在,導致縱向權利不平等;二是學校之間存在質量差異,或政府對不同學校的政策、投入存在差異,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 “如果學校間是平等均衡的,誰還需要掏錢‘共建’呢?如果社會上不存在特權,誰又能要人傢與你‘共建’呢?往往這兩個基礎相互共生,權利的不平等導致校際倫理喪失,學校之間既不平等又難以均衡,共建這種形式才會愈演愈烈。”儲朝暉說。 熊丙奇認為,教育亂象的所有核心問題是,權力過分集中在行政部門,制造瞭特權,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他認為,取消特權,教育決策應該是民主決策,比如學校的發展應該由公眾民主決策,而不能為少數群體服務。 “推進放權改革,不去引入教育的民主發展和機制,我國教育亂象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熊丙奇說。而儲朝暉認為,取消共建,應該從源頭上公開政府部門的“三公經費”。 《國傢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改革試點。“義務教育均衡問題不解決,小學就近免試入學就不能落地。”熊丙奇說。 北京小升初進“牛校”幾大途徑 共建生 國傢機關、企事業單位與名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每年比例在10%以上;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特長生 分科技、文藝、體育三類,北京市各區的規定五花八門,有的區縣條件多達百種,2011年東城、西城、海淀三區特長生約占11%; 學區房 “就近入學”中學的劃片由所在小學決定,意味著傢長須在重點小學片內買一套房; 擇校費 某校小升初擇校費金額50萬~80萬元,傢長為副總裁級別的共建生贊助費20萬元起; 占坑班 不少所謂“金坑”的招生,春節前就已經結束瞭,而點招在以往最看重的就是奧數成績; 推優 2012年東城區的推優比例為20%,西城區為30%,海淀區為13%,三個區平均為21%。非重點校和重點校相差特別懸殊,比如,示范學校有110個推優名額,普通學校隻有2個名額。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