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星期三

中原經濟區指導意見正式出臺 “人地掛鉤”先試先行

中原經濟區指導意見正式出臺 “人地掛鉤”先試先行

中原經濟區指導意見正式出臺 “人地掛鉤”先試先行


  增地400萬畝 河南破局土地瓶頸

  10月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含金量極高,農業大省河南在用地指標上將獲得實質性突破。

  在該《指導意見》中,國務院明確瞭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三化協調發展,即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直指當下河南省在中原崛起大戰略中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指導意見》還提出,允許河南省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政策試點,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鉤、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外來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鉤,有效破解三化協調發展用地矛盾。

  這是《指導意見》中最能解決河南實質問題的政策,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關鍵問題在於土地瓶頸,如果人地掛鉤政策執行得好,完全可以化解河南工業化、城鎮化用地規模不足的問題。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據王永蘇介紹,2011年河南的工業化、城鎮化大約需要60萬畝的用地指標,但國傢隻可能批給河南20萬到25萬畝左右的用地指標,但另一方面,河南省在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農村宅基地復耕上大約有400萬畝的土地利用空間。

  最大亮點:人地掛鉤試點

  盡管近幾年河南一直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但根據王永蘇向記者透露的數據,截至目前,河南省的城鎮化率仍舊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七八個百分點,目前河南省的城鎮化率僅為38.8%。

  而制約河南省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就包括城鎮化用地的不足。王永蘇表示,雖然河南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與河南地處中部,對外開放水平低等外部因素有關,但內在原因則是工業化、城鎮化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河南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可能不占用耕地,但如果占地過多,又會直接威脅到糧食生產的安全。

  國傢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的數據顯示,2010年河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達到瞭1087.4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強,這是河南省連續五年糧食產量超過千億斤。

  如何在確保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大前提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成為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國務院在《指導意見》中提出,允許在中原經濟區范圍內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在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農村人口有序轉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

  這條政策指出瞭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的要害:在不突破耕地紅線的前提上,滿足工業化、城鎮化用地需求,同時保證耕地的占補平衡。王永蘇評價稱,中央允許中原經濟區在土地政策上先行先試,是中原經濟區有別於其他經濟區的最大亮點。

  但河南如何才能用好這條土地利用先行先試的政策,外界卻評價不一。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國力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國土資源部對土地占補平衡早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要求先補後占,占一補一,而且不能占優補劣,河南要突破這一點難度很大。河南省在土地政策上獲得先行先試的機遇,我覺得應該理解為河南可以在盤活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上做探索,把有限的增量土地用在刀刃上,用到效益最高的項目、產業上,這才是河南探索的方向。

  對此,王永蘇認為,在耕地占補平衡方面,河南希望國土資源部給出更多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河南搞‘三化’發展需要這種周轉指標,工業化、城鎮化要先推進,就得先占地後補充,建成工廠、城鎮之後農民才能轉入城鎮就業,農民穩住瞭才有可能讓出農村的耕地和宅基地。”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城鎮化:

  挖掘農村400萬畝土地利用空間

  雖然與全國各省市一樣面臨著土地緊缺問題,但土地政策的先試先行、人地掛鉤試點還是為河南的工業化、城鎮化提供瞭巨大的想象空間。中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易鵬向本報記者表示,河南省在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農村宅基地復耕上大約有400萬畝的土地利用空間,如果政策利用得好,不僅可以改善農村的基本面貌,也可以為河南的工業化、城鎮化提供用地指標。

  根據王永蘇透露的信息,2011年河南的工業化、城鎮化大約需要60萬畝的用地指標,國傢隻可能批給河南20萬到25萬畝左右的用地指標,沒有足夠的土地保障,招商引資過來的項目就沒地方放,落不瞭地,將嚴重制約河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

  在國務院的《指導意見》下發後,河南各地均開始著手各項政策的研究落地。動作最快的鄭州市在《指導意見》下發的第二天就出臺瞭十項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強力推進鄭州都市區建設、加快重點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加快鄭州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等相關內容。

  鄭州的迫切之心並不難理解。國務院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明確提出支持河南建設中原城市群的相關條款,其中鄭州被指定為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洛陽則規劃建設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各城市間將分工合作,共同推進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

  在易鵬看來,河南很早就已提出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設想,但近幾年發展並不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鄭州經濟總量不大,帶動性不強。易鵬建議,鄭州不妨考慮將開封乃至其周邊的部分城市區域整合成一個行政上的副省級城市,打造出一個特大城市大鄭州,此前安徽巢湖的行政區劃調整就是一個先例。

  大都市圈的建設無疑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河南城鎮化的推進顯然並不是建設一個大鄭州可以解決。易鵬認為,河南城鎮化主要載體還是要放在中小城市上,沒有產業的支撐,城鎮化沒辦法做起來,河南的縣一級城市可以結合當地的優勢資源,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及旅遊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結合工業化發展的城鎮化,能夠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發展速度和效益,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王永蘇在解讀國務院《指導意見》時亦表示,河南將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增強城鎮承載能力,提高以城帶鄉發展水平,同時推進新農村的建設。

  觀點

  河南崛起要靠比較優勢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近期出臺,表明河南總算有瞭一個國傢戰略。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如果河南能夠處理好,那麼對全國都非常有意義。對於河南這樣一個人口過億、經濟總量排全國第五、高速公路裡程全國排第一,而城市化率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排全國15名的大塊頭省份而言,如何更好地貫徹好《指導意見》就成為重中之重。

  在筆者看來,河南最關鍵的還是圍繞《指導意見》,更好地發揮自身特色,突出自身比較優勢。河南最大的優勢就是農產品豐富,可以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出更多如“雙匯”這種級別的企業,這樣可以很好地兌現“三化”協調。河南第二大優勢就是交通樞紐優勢,河南可以借此大力發展物流業,以及與大物流配套的工業和希望獲取更大經濟腹地的產業。河南第三大優勢是資源優勢,河南煤化集團今年就可以實現銷售收入1800億元,煤炭產量達9000萬噸,這說明河南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以後重點還是要拉長資源產業鏈,大力發展煤化工、精細化工等,改變河南初級產品過多、高附加值產品過少的局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對於《指導意見》提到的發展新型工業中,將發展汽車產業、建設鄭州汽車基地擺在第一位,我覺得這個觀點值得商榷。目前汽車工業的大拐點已經出現,盡管鄭州的宇通客車去年產值超過200億元,鄭州日產過100億元,但對於汽車產業而言,這樣的規模已經明顯偏小。即使宇通客車是以大巴為主,有公交題材,但公交的趨勢是走向新能源汽車。在這個領域,深圳的比亞迪目前進展也非常緩慢,宇通機會又有多大呢?因此,筆者認為,河南可以發展汽車工業,但不宜將其擺在這麼高的位置,因為目前河南汽車工業的基礎遠遠不如長春、武漢、廣州,也沒有多大的比較優勢可言。

  所以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既要有普惠制下的平衡發展,更需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隻有這樣河南才能真正實現中原突圍,成為又強又大的省級區域。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