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星期二

千億資金出逃 機構比拼“跑得快”

千億資金出逃 機構比拼“跑得快”

千億資金出逃 機構比拼“跑得快”


  11月27日,滬綜指2000點關口終告失守,收盤報於1991.17點,創出近46個月以來收盤新低。第二天,股指加速下探,滬指、深指、中小板指數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低,創業板指數更創下成立以來的歷史新低。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上證A股和滬深300的市盈率分別為9.82倍和9.19倍,而在2008年上證指數跌至1664點時,這兩者的市盈率為13.61倍和14倍。

  4年過去,A股估值變得更便宜,卻並沒有吸引更多場外資金入場。相反《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機構認為大小非解禁將打亂市場原有的估值體系,過去的估值標準不再具有參照意義。

  12月,A股將迎來年內單月最大解禁潮。而2013年全年解禁市值達2.1萬億元,在2012年基礎上增幅超56%。龍騰資產董事長吳險峰稱,市場必須通過壓低整體估值水平來消化解禁壓力,未來經濟增長不確定和大小非解禁兩大因素將帶來A股估值體系重構。

  與此同時,一些機構投資者卻為瞭年底的排名考核,在近期開始集體瘋狂清倉股票,其出逃規模或達上千億元。

  千億資金出逃

  撤退,是為瞭更好的前進。11月27日,深圳一位陽光私募基金經理的MSN簽名這樣寫道。這一天,滬綜指2000點告破,市場恐慌情緒蔓延。不過對機構投資者而言,這一天早已在預期之中。

  10月、11月這兩月基本沒有新增資金入場,市場還在靠維穩行情支撐。但到年底,機構為瞭排名考核肯定是要走的。張亮(化名)是平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中負責股票方向的一位投資經理,盡管其管理的賬戶股票持倉不到10%,11月27日他依然進行瞭減倉操作。

  張亮告訴記者,在下跌中出貨,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市場跌破2000點重要關口後會慣性下跌,而保險賬戶年終要考核絕對收益(即收益隻能為正),因此基金經理選擇提前兌現利潤,賣掉有浮盈的醫藥、科技品種;另外則是因為大盤下跌,造成持倉個股跌到15%的止損線,公司規定個股止損線是浮虧15%,但一般跌幅超過10%,我們就開始平倉。

  11月27日收盤後,張亮與圈內的保險機構小聚交流,發現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機構投資群體近期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鎖定收益、止損平倉。

  每到年底,保險賬戶會清倉兌現利潤以應對考核。11月27日,雖然指數跌幅不深,但個股殺傷力很大,多隻個股跌幅達7%、8%。這讓大傢的心態也發生瞭變化,寧願在下跌中先出貨,也不願再持股等待。張亮透露,保險資產管理的權益賬戶股票持倉普遍不到10%,但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投資經理還是進一步降低股票持倉。

  不僅是保險資金選擇在暴跌中撤出市場,陽光私募、基金專戶等追求絕對收益的資金,亦開始撤退。

  最近兩天(11月26日和27日)把倉位降低到一兩成。雖然大盤已是下跌尾聲,但殺傷力還是很大。吳險峰無奈地表示,其持倉隻有兩成,但27日的損失還有1%。而更讓他難受的是,市場已經很難找到賺錢品種。買對一隻股票隻賺一兩個點,但隨便一跌就是五六個點沒瞭,這市場沒辦法玩瞭,隻能降低倉位。

  據記者瞭解,很多私募的倉位早已低至三成以下,但在此輪下跌中,一些私募更是將倉位減至一成甚至完全清倉。據私募網研究中心的倉位調研顯示,88.71%的私募倉位在五成以下,其中有56.45%的私募倉位徘徊在30%以下。例如今年業績排名靠前的上海鼎鋒投資和澤熙投資已經大幅減倉到30%以下。

  基金公司的專戶產品更早早地退出股票市場。“十八大結束後就降低股票倉位,目前持倉還不到5%。”深圳某合資公司專戶投資經理稱,其管理的賬戶有80%以上配置債券。據其瞭解,圈內很多專戶產品的股票持倉都處於輕倉甚至是空倉狀態,投資經理已經不看股票瞭。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外界習慣根據公募基金的倉位來判斷機構的行為,但張亮認為,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機構投資者對市場變化更敏感,往往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11月27日市場跌破2000點關口,對機構而言,這隻是年底市場必須經歷的一場劫數。

  每年11月中下旬開始,市場就會迎來一場全面調整,機構重倉持有的個股更是陷入非理性殺跌階段,短期內跌幅達20%~30%,其原因就是大批機構資金撤出市場。張亮介紹,市場上有大批追求絕對收益的機構資金,如年金、私募、保險、券商自營和資管業務,這批追求絕對收益的機構投資者減持10%的倉位,A股則面臨上千億元資金的拋壓。

  估值體系重構

  和歷史相比,跌破2000點的A股估值非常便宜,為何千億資金依然選擇撤出市場?

  每年年底,市場總會有一波調整。你別看現在是熊市尾聲,但今年會來得更加猛烈。深圳一位空倉的陳姓私募老總直言,撤退是考慮到市場已經被恐慌主導,機構都在比賽看誰跑得快,成長、估值等因素都被拋至腦後,這種恐慌主導的大盤肯定會慣性下跌。

  除市場恐慌情緒外,一批機構投資者選擇撤退的主要原因則是判斷A股將經歷一場估值體系重構。

  與往年年底例行的調整不同,今年市場面臨經濟增長不確定和大小非解禁兩大問題。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機構沒辦法判斷明年上市公司的增長,大傢對市場前景沒信心,不願意持股。吳險峰表示,除經濟基本面不樂觀外,大小非解禁還將帶來估值體系的重構,A股估值中樞還將下移。

  吳險峰的擔憂正是當前機構投資者的典型心態。12月,A股將迎來年內單月最大解禁潮,限售股解禁市值達1809.29億元,比11月份增加六成多。這是自2011年9月以來的單月解禁最高水平。而這種沖擊還將延續至2013年,明年全年解禁市值共有2.1萬億元,較2012年增加56%。

  大小非解禁帶來股票供給量呈脈沖式放大,但場外資金不願入場,場內資金不斷外流,這造成瞭股票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市場必須通過壓低整體估值水平來消化解禁壓力。吳險峰認為,大小非解禁將打亂市場原有的估值體系,過去的估值標準不再具有參照意義。他舉例,按照過往的遊戲規則,如果判斷成長型股票來年有30%的增長,跌到30倍就可以買入;跌到20倍就可以加倉。但如今這類股票跌到20倍都無法止住下跌趨勢。這時就會懷疑明年增長是否還有20%,如果沒有,估值還是貴,就得賣出。吳險峰稱,現在機構的普遍看法是經濟的底部尚不知在何方,大傢沒辦法確定手中的股票是否足夠便宜,在做空情緒的推動下,自然選擇瞭斬倉。

  張亮同樣認為A股市場要經歷估值重新定價帶來的調整。A股越來越接近全流通定價,估值不能再參照過去的歷史。目前經濟沒有起色,場外資金不願入場,股價會更接近產業資本持有的股票價值估值。隻有等產業資本都認為減持不劃算,市場才會找到新的平衡點。張亮介紹,過去幾年,經濟增長確定,場外資金入場能抵消大小非減持帶來的壓力;但如今新資金沒有買入動力,大小非減持對市場的沖擊也就變大。

  持此看法的不僅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機構,追求相對收益(即相對於大盤的正收益)的公募同樣在思考這一問題。“A股正面臨估值體系重構,過去是二級市場的金融資本決定估值水平,但現在是產業資本的意願決定這一點。產業資本對資金回報的要求為10%,他們認為合理的估值水平是10倍左右。”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認為,滬深300今後的運行區間為10~15倍左右,但目前市場如此恐慌,估計還有10%的向下調整空間。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在機構看來,估值體系重構並非所有的股票會大幅調整,這次調整的重點將集中在機構前期抱團取暖的強勢行業以及中小市值品種。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中小板指數的市盈率為25.83倍,較2008年10月的17.15倍、2005年的最低值21.69倍仍高出不少。

  A股估值仍存在結構性泡沫,權重藍籌股估值水平基本能反映其盈利下降的情況,下行空間十分有限;但高估值的中小市值品種將經歷最為慘烈的殺跌及實現價值回歸。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稱,雖然滬深300和上證綜指的估值已經回到10倍區間內,但中小市值上市公司仍未真正經受估值殺,它們將成為此輪調整的重災區。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