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千億GDP背後的環境隱憂 |
本報記者 龍飛 實習記者 王小明 廣東惠州報道 10月23日,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巖背村。偌大的村子人跡寥寥,灑滿陽光的村道上一片空蕩,沒有傢畜,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聲響。 三個多月前的7月11日,距離村子約3公裡遠的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一個1.5萬立方米的油罐發生起火事故,沖天的火光驚醒瞭沉睡的村民,村民們在黑夜恐慌地外逃。最終大火在當天下午的5點才被撲滅。50多歲的當地村民劉振強經歷瞭當晚的一幕,事故發生後,很多村民搬離瞭村子,但他選擇留瞭下來,獨自一人看守著自傢唯一搬不動的財產 —— 一棟4層的小洋樓。 被炸彈包圍的村子 位於大亞灣石化區內的巖背村是一個人口約300人的小村子,屬於石化區內的南邊灶村委會管轄,與南邊灶村委會下轄的另外5個自然村:南邊灶村、石下灶村、金竹崗村、土灣村、新橋村不同的是,這裡的村民們將自己的村子形容為被‘炸彈’包圍的村莊。 在巖背村的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四傢石油化工企業以及一個油庫:村子的北部是華德石化南邊灶油庫;往西,彩田、宙邦兩傢化工企業一字排開;東部則是大亞灣石化區內最大的兩傢石化企業:中海油惠州煉油公司以及殼牌化工廠。 2010年至今,這裡的村民已經經歷瞭三起石化企業起火事件。2010年3月14日晚20時41分,位於大亞灣石化區的的中海油殼牌廠區一個固體廢物焚燒爐起火,該裝置起火時,裡面正燃燒著固體廢物,而焚燒爐起火點南面則存放有大量易燃易爆物質。 2010年7月24日凌晨1時45分,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一個1.5萬立方米的油罐發生著火事故,事故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油品外溢,但造成瞭約6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事故原因至今未查明。 最近的一起是2011年7月11日凌晨4時10分,同樣是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該公司運行的三部400單元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機械密封泄漏著火。大火一直燃燒到17時才被完全撲滅,根據當地宣傳部門的通報,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無油品外溢,未對周圍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火災原因及財產損失則還在調查當中。 安全事故是離散隨機小概率事件,如果在一個時間段內發生頻率很高,就說明安全管理的水平出現瞭問題。事故頻發背後,暴露的是管理風險過大,事前的風險控制不到位。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鐵民認為。 由於擔心石化區的安全和污染問題,像劉振強這樣舉傢遷離的傢庭在石化區內的村莊裡不在少數。巖背村的一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隻要稍有經濟能力的傢庭,近兩年都已經陸續搬離瞭石化區,現在巖背村留下來的村民大多是上瞭年紀的人和沒有經濟能力搬出去的傢庭。 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法規發現,國傢對於石化產業與居民區的衛生防護距離有嚴格的規定。當前石化企業衛生防護距離同時適用兩個標準。一是國傢石油和化學工業局於1999年發佈實施的《石油化工企業衛生防護距離》(SH3093-1999),屬行業標準;另一個是1987年的國傢標準《煉油廠衛生防護距離標準》(GB8195-87)。 國傢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根據這兩份標準,對石油化工企業項目與周邊居民之間的防護距離作出過明確的解釋和說明:防護距離一般不低於1.5公裡。 按照這個要求,巖前村周邊的幾個化工企業佈局似乎都低於這個標準。其中,儲油量達20萬立方米的華德石化有限公司南邊灶油庫距離村莊的直線距離目測不足千米。 對此,大亞灣管委會新聞中心主任林彰永對本報記者表示,關於高危化工行業與居民區之間的安全距離這個專業問題,其並非這方面的專傢,因此無法作出回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兇猛石化背後的政府欠賬 讓村民們唯恐避之不及的石化企業,卻早已成為瞭大亞灣乃至整個惠州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國內投資額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中海殼牌聯合化工廠在大亞灣投產,當年大亞灣石化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76億元,並在2007年、2008年實現快速增長,分別達到280億元和314億元。 2009年6月,中海油惠州煉油一期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竣工,這個年原油加工生產能力達1200萬噸的巨無霸項目使大亞灣區石化產業如虎添翼。當年,石化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32億元,僅中海油煉油、中海殼牌兩個大項目就為惠州市地方財政帶來10.6億元的收入,而整個惠州市2009年348.4億元的稅收總收入中,49.9%的稅收均來自於大亞灣區。 本報記者從大亞灣管委會獲得一份材料顯示,截至目前,落戶大亞灣石化區的項目已經達到64個,總投資額達1497億元。2011年1~8月,石化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40億元,增長12.1%,占大亞灣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8.7%。 然而,瘋狂的GDP增長背後卻是環保欠賬。 與惠州快速發展的經濟體量相比,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較滯後。按照國際經驗,在環境保護投資占到GDP的1.5%~2.5%時,環境才能開始改善;當環境投資達到2.5%以上時,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基本相協調,環境可全面改善。惠州九五以前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一直小於1%,九五期間為1.8%左右,十五、十一五期間為2%左右。 不可忽視的環境隱憂 石化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大亞灣帶來瞭嚴峻的環境和生產安全的壓力。惠州九三市委的一個課題組對2001年至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公佈的大亞灣海水質量監測點中的各污染指標進行比較時發現,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化學耗氧量(COD)、石油類等指標已經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該課題組的一名成員給記者提供瞭這份報告的詳細內容。該報告指出,隨著大亞灣石化區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陸源污染已成為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源,對海域環境污染的潛在危脅日益增大。例如,2011年7月11日大亞灣石化區中海油惠州煉油廠發生的火災事故雖未造成溢油事故,但油品含量較高的消防污水仍部分進入海域,造成鄰近海域海水水質油類含量有所增高,其中圍油欄內海水油類濃度超過海洋四類水質16倍,較之2010年監測的0.016mg/L-0.046mg/L最高超過507倍。 而根據大亞灣環保局連續三年公佈的環境質量公報顯示,近三年來大亞灣的空氣質量確實呈現下降的趨勢。大亞灣地區空氣質量級別為優的天數已經從2008年的287天下降到瞭2010年的173天,空氣污染指數(API)也從2008年的最高65升至2010年的最高96,首要污染物均為可吸入顆粒物。 村民經常反映偶爾聞到有異味的情況,我並不否認,我也住在大亞灣,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從環保的角度來看,不可能保證每時每刻、百分之百都是幹凈的,不能排除偶爾出現異味的情況。林彰永對記者表示,根據大亞灣2007年年底建成投入適用的大區自動監測站數據分析,石化區的環境空氣質量一直滿足國傢《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的要求,不存在污染的說法。 政府慢瞭 石化快瞭 過去的五年時間裡,大亞灣石化區進入瞭一個高速增長的空間,從2006年到2010年,石化區的工業總產值已經由176億元猛增至954億元。 一方面是地方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沖動,另一方面卻是環境、資源、安全的巨大壓力,惠州石化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問題並非沒有先例,其與被稱為東北“石化城”的大連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大連石化產業的起步時間比惠州更早,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石化產業已經成為大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但超常規的發展也給大連帶來瞭深刻的教訓。從2010年至今,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大連石化產業已經發生瞭四起嚴重的起火爆炸事故。 不少關註這一系列事故的專傢學者都對大連石化產業短期內發生多宗事故表示憂慮。在石化企業求快、求大的過程中,生產能力、規模上去瞭,安全管理能力是否跟上去瞭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鐵民表示。 根據大亞灣管委會副主任葉光明的介紹,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是三條措施:一是依法監管,落實安全生產兩個主體責任。二是嚴格安全許可。規定落戶的石化項目必須通過區安監、消防、住建等部門的有關行政許可。三是依法履行職責,強化企業日常安全監管。 在大連發生瞭一連串的石化企業起火事故後,葉光明曾對大亞灣的安監、消防部門提出警示。 然而,接連發生多起事故,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目前大亞灣石化區對安全方面的監管力度仍有待加強。現行的石化區消防規劃和應急救援規劃編制要重新進行修訂,同時還要加大對應急救援裝備建設的投入,加緊完善大亞灣荃灣消防站和海上消防站的建設。惠州消防支隊政委王光泳提出建議認為,隨著石化區的擴容,必須要加強石化區的安全應急投入。 劉鐵民也認為,石化區的規范化管理是彌補石化產業先天性風險的關鍵一環,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機制,才能解決高風險企業系統的脆弱性和公共安全管理的缺陷等問題。 盡管面臨著種種壓力,但惠州目前並未打算減緩石化產業的發展步伐。記者瞭解到,惠州目前正在極力爭取中海油二期煉油項目在大亞灣落地。根據大亞灣石化區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大亞灣石化區的煉油能力將達到4000萬噸/年,乙烯300萬噸/年,石化產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並成為世界級的石化產業基地。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