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華夏案宣判 民事索賠仍虛置

華夏案宣判 民事索賠仍虛置

華夏案宣判 民事索賠仍虛置


  歷時三年之久的華夏商品交易所董事長郭遠峰卷款潛逃一案終於有瞭結果。

  2011年5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宣佈華夏商品交易所犯有非法經營罪。其中第一被告(即郭遠峰的姐夫)被判七年,第二被告、第三被告(即華夏商品交易所原兩位副總經理)被判五年,其餘三個被告各判三年。

  然而,對於眾多華夏案的受害者來說,這個審判結果已經不重要,如何能將損失挽回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執著的受害者

  每個月跑一趟當地公安局,隔三差五給知情朋友或記者打打電話,這已經成瞭張照芳生活中的一部分。三年前,傢住濟南的張照芳與丈夫一起投資瞭20多萬元到華夏商品交易所進行交易,在郭遠峰攜款潛逃之後,張照芳的生活徹底改變。

  我五十多歲瞭,早已退休,跟我老公就指望這點錢養老,而且這裡面還有我們親戚的錢。張照芳表示,盡管借錢的親人對她的遭遇表示理解,但內心的愧疚依然深深圍繞著她。

  在得知郭遠峰潛逃後,張照芳隨即在當地公安局報案。每次去當地公安局打聽,就是希望有什麼好的消息。盡管每次去都失望而歸,但仍然抱著一絲希望。張照芳表示。

  對張照芳來說,這絲希望成瞭她的精神寄托。哪怕隻拿回本金的一半也行啊。張照芳念叨著。

  然而,在華夏案成千上萬的受害者中,張照芳隻不過是其中仍堅持的一個,大部分的受害者已經對索賠不再抱有希望,隻有一部分損失慘重的則走上瞭持久的索賠之路。

  據瞭解,2008年7月8日發生的華夏商品現貨交易所總經理郭遠峰卷款潛逃一案,共卷走約1.7億元客戶保證金,這筆巨額資金涉及到華交所全國各地的十幾萬客戶和400傢代理商。之後,數千名代理商和華交所受害者圍堵在華交所北京所在地——西城區裕民路18號北環中心,希望能追討回自己的資金,警方立即對華交所的六名工作人員進行瞭拘捕。

  華夏案究竟涉及到多少人,這數字一直是個謎。剛開始統計的受害者是2萬多人,其中資金比較活躍的有1萬人。因為案件拖的時間太長,現在仍在關註的隻是少數,一些資金少的就不再關註瞭。原華夏商品交易所代理商石國英表示。

  離事件發生已經過去瞭近三年,卷款潛逃的郭遠峰依然逍遙法外,但華交所的六名工作人員卻成為階下囚。

  據參加現場庭審的代理商透露,此六名工作人員中三名為華交所前副總經理,另外三名中,一名為業務人員,一名為秘書,一名為出納,其中副總經理中有一位為郭遠峰的姐夫,出納為郭遠峰的外甥女。

  期待拍賣重組

  對六名工作人員的宣判,並不意味著華夏案的結束,對於眾多受害者來說,這隻是一個開始。

  華夏案最後的判決是非法經營罪,這意味著同時也肯定瞭華夏商品交易所是合格註冊的企業,隻是經營者進行瞭非法經營。隻要行業是合法的,就有被收購重組的可能。石國英表示。

  然而,市場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當華夏案的受害者還在到處追討自己的資金時,全國又有幾傢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開業。2011年4月18日,貴陽大宗商品交易所正式開業,這是一傢上市交易黃磷的電子交易所,而一直在籌備的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也準備近期正式開張。

  在郭遠峰卷款潛逃的這三年裡,全國的大宗商品交易所遍地開花。小到芝麻,花生及各種蔬菜,大到原油、焦炭等交易品種一應俱全。據統計,全國現在尚有八百多傢跟華交所一樣的大宗商品交易所仍在運營中。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而從一開始到現在,有關部門都沒有給這種野蠻生長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一張合理又合格的準生證,但這種大宗商品市場以一種既非期貨交易也非現貨交易的變相期貨方式在各地飛速發展。

  2010年年初,商務部、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瞭《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與此同時中國證監會期貨部主任薑洋等也率領各部委人馬到各地大宗商品市場進行檢查,然而此行之後並沒有出臺有關大宗商品市場定位的文件,大宗商品市場仍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在迅速擴張。

  各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往往有地方政府背景,因為這種交易所模式操作簡單,來錢快,因此遍地開花。如果全部關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利益沖突太大。現在采取的當地大宗商品市場出事則由地方省長負責的舉措也隻是權宜之策。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這種現象也讓華夏案的受害者感到心安,隻要行業還能普遍存在,那被查封的華夏商品交易所及其資產就仍有被拍賣或重組的可能。

  據知情人士透露,郭遠峰潛逃後華夏商品交易所的遺留資產包括華交所龐大的會員群體和十多個品種進行交易的交易平臺,以及位於北京北三環的一層辦公樓和鄭州的不動產等。

  這些資產將會如何處理,至今有關部門都沒有給出一個答復。而如何解決郭遠峰留下的1.7億元的債務窟窿並給華交所受害者一個交代,是處理此案的有關檢查和監督機構無法回避的問題。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