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場館生存“馬會樣本” |
專為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修建的場館,賽事結束後如何維護經營,幾乎是每一個主辦城市繞不開的難題。但廣州亞組委人士相信,廣州的亞運場館在出生之前,就已經規劃好瞭未來。 此次亞運會比賽場館共70個,其中58個是在原有場館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隻有12個為新建。它們日後真的能物盡其用,避免再成為吞噬政府財政支出的老虎機嗎? 由香港賽馬會出資贊助修建的亞運會馬術比賽場,或許會提供部分答案。 差點流產的亞運馬術賽 1993年,廣州曾開辦瞭內地第一傢有博彩性質的賽馬場,但1999年因合法性及管理失敗等問題停業。後來,地處鬧市區的賽馬場經營起瞭餐飲、康體娛樂和汽車城。 2004年7月順利獲得亞運會主辦權時,廣州並無符合國際馬術比賽標準的場地。因馬術賽場硬件要求很高,造價不菲,且場館賽後利用問題難以解決,廣州亞組委曾有取消此項比賽的想法。但剛一提出,立即遭到亞奧理事會反對,理由是馬術為中亞國傢傳統奪金項目,不能不辦。 無奈之下,廣州亞組委轉而向香港求援,試探可否使用香港為承辦2008年北京奧運馬術比賽準備的場地。但原來香港確定協辦北京奧運馬術比賽時,日程已很緊張,也找不到適當的空地來新建賽場,大部分都是利用原有賽馬設施臨時改建的,賽後必須馬上復原,不可能再等兩年後的廣州亞運會使用。 香港賽馬會公共事業部內地事務聯絡經理劉大平女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香港協辦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臨時改建場地增加設施等共耗資超過12億港元,這筆錢並非由香港政府埋單,而是從香港賽馬會的慈善捐款中撥出。 香港賽馬會是香港政府唯一批準的賽馬機構,它是香港地區最大的非營利性組織,也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之一。馬會成立慈善信托基金,由基金負責管理各項撥款事宜。 該會高層向廣州亞組委建議,最好的方案是在廣州原有賽馬場地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亞運賽後由香港馬會長期租用。一方面,香港馬會現有賽馬1300多匹,馬房已經非常擁擠,急需物色新的賽馬訓練基地。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珠三角一體化是必然趨勢,穗港兩地可借亞運之機加強合作。 2009年7月,國傢發改委批復,將位於從化市(屬廣州管轄)的馬術場地擴建為亞運會馬術比賽場地,還同意瞭廣州市政府與香港賽馬會長期合作的事宜。 廣州亞組委和廣州市府隨後決定,授權廣州市屬企業珠江實業集團與香港賽馬會合資成立廣州香港馬會賽馬訓練有限公司,負責亞運會馬術比賽場地的建設投資及賽後運營。 以賽養館 自2007年舉辦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後,從化馬術場一度閑置,此次改造和擴建的投資也不低。2009年12月,廣州市政府、亞組委與香港賽馬會簽訂瞭《亞運會馬術比賽場地建設、技術支持及賽後利用備忘錄》,後者承諾投資7億多元。 改建、擴建後的廣州亞運馬術賽場,占地152公頃,大約相當於21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擁有中心比賽場區、露天訓練場、有蓋訓練場、越野賽跑道,還有8棟馬房和152個馬廄。成功引入香港賽馬會投資及賽後經營使用,讓廣州市政府和亞組委不花一分錢就解決瞭大難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州亞運會開幕前夕,國內多傢媒體紛紛刊載南京國際賽馬場十運會後閑置,一年虧損千萬元的報道。 南京國際賽馬場曾是亞洲最大的賽馬場,占地近80萬平方米,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寬、排水系統最先進的跑道,集馬術、速度賽馬等4個項目於一體,能滿足國際馬術比賽的所有要求。類似規模和標準的馬術比賽場地,國內各地還有五六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據劉大平女士介紹,廣州亞運會結束後,香港賽馬會將長期租用從化馬術場作為訓練基地,賽馬訓練中心第一期將於2014年投入運作,首批至少會從香港運送400匹賽馬前來。這些馬匹都有領養的馬主,馬主們會在周末等休閑時間來看望他們的馬匹。初步估計,由賽馬訓練拉動的整條產業鏈,未來將會給從化帶來數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這片場地今後還將申請舉辦國際性的馬術比賽。本屆亞運會開幕前,從化成功獲準成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歐盟認可的無特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其范圍覆蓋香港至從化沿途地區。 長期以來,中國內地馬術運動發展緩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檢驗檢疫標準與國際不接軌,賽馬運輸到內地後最少要逗留三個月才能離開。因此,國外的賽馬大都不願意來中國參加比賽。從化獲得無疫區認可,終於打破瞭內地無法舉辦世界賽馬和馬術大賽的技術禁錮。 相關報道 廣州市統計局局長細算亞運收支賬 亞運紅利要等三五年 廣州亞運會曲終人散,但有一個問題仍然還在等待答案:本屆亞運會總共投資的1226億元,錢到底花得值不值?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亞運開幕式致辭中所說的舉全省之力辦這樣一個16天的運動會,何時才能見到真真正正的回報? 亞運創造千億GDP 據統計,過去六年(2005~2010年),借籌備亞運會東風,廣州累計投入城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1090億元。其中,地鐵建設經費547億元,開通5條地鐵線路,亞運前通車總裡程達222公裡;城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經費185億元;環境綜合整治經費190億元;公益性污水治理與河湧綜合整治經費168億元。 廣州市統計局局長王旭東稱,今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廣州市完成地區總產值7654億元,同比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8億元,同比增長41.5%。他預計,隨著亞運會落幕,第四季度廣州市總體經濟增速將稍有回落,但全年GDP預計仍將突破10000億元。 資料顯示,2005~2009年,廣州市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3.3%。王旭東坦言,自己私下琢磨GDP突破萬億的目標已經四年瞭,在亞運會舉辦之年,這個願望終於變得觸手可及。 在廣州亞運會超過1200億元的總預算投資中,有136億元直接用於亞(殘)運會,其中亞(殘)運會場館建設總共投入63億元。 王旭東介紹說,目前廣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是65%~70%,亞運會直接投資大概占前者的30%,由此可推算出其對GDP的貢獻率接近20%。換言之,亞運會建設創造的GDP保守估算至少有1000多億元。 停工令致GDP增幅損失1.5% 但廣州亞運會帶來的經濟數據也並非一片飄紅。 為瞭保證亞運會期間空氣及環境質量,廣州市采取瞭臨時減排措施。今年第四季度市內大部分工程項目都停工瞭,亞運會期間還有部分工業企業將停產、限產,機動車輛分單雙號行駛,內河貨運船隻白天禁航,這都將對廣州全年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王旭東估計,亞運停工令大約會讓廣州GDP增幅減少1.5%左右。但他強調,亞運會期間停工的企業,有的本來就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屬於必須淘汰之列,因此舉辦亞運會有助於提高廣州經濟的質量和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對於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亞運會將給廣州帶來總量達8000億元的GDP增長。王旭東認為,“說法不專業”,深圳人努力瞭30年GDP才達到這個水平,廣州僅僅靠辦一個亞運會就辦到,這顯然不切實際。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王旭東認為,因舉辦亞運會提前巨額投入修建地鐵網絡等,確實讓廣州的城市發展提前瞭5~10年,能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和優秀企業,特別是知名跨國公司到廣州落戶,也惠及瞭廣州周邊地區的經濟和民生,這跟日本和韓國當年舉辦奧運會使本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的道理一樣。 但廣州舉辦亞運會,經濟和城市的加速拉動效應,需要3~5年時間才能完全看到。王旭東說。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