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在華密集公關欲加大牧場投資 上億損失待賠償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一則“恒天然奶源無毒”的聲明,使恒天然奶粉“受污”事件發生瞭180度大轉彎。近日,新西蘭乳品企業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根思在北京表示,受疑似肉毒桿菌事件影響所進行的預防性召回工作已經結束。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隨著恒天然產品相關檢測報告的出爐,恒天然集團董事長約翰威爾遜和首席執行官史畢根思帶領董事會成員已經於上周來華開展相關工作。 9月7日,史畢根思在北京表示,受疑似肉毒桿菌事件影響所進行的預防性召回工作已經結束,同時坦言恒天然經營業績受到肉毒桿菌事件的影響,但未透露相關細節。 一位恒天然內部人士透露,恒天然高層在華的行程不僅僅在北京,而是分成幾個團,分別到上海、成都等城市會見政府及客戶方面的人士。 盡管恒天然高層已經訪華,但目前並沒有原料進口禁令解除以及對下遊企業的賠償等相關進展。 承認業績受到影響 9月7日,史畢根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恒天然經營業績受到瞭肉毒桿菌事件的影響,但未透露相關細節。他同時表示,相關重振措施已經在兩周前啟動,有信心做得更好。 據新西蘭國內媒體預測,此次召回給恒天然造成1500萬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7342萬元)的損失。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數字僅僅是直接損失,如果加上涉事乳企召回發生的產品損失以及風波帶來的品牌影響和市場沖擊,這個數字應該更大。 新西蘭媒體8月28日報道,盡管恒天然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深陷泥潭,但公司的財務狀況不降反升,這在官網上得到瞭確認。 至於恒天然高層此行在華的行程安排,公司公關聯系人並未透露,僅表示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此事。按照此前公司披露的信息,恒天然高層來華將與員工和相關方面會面,力求消除各方面對濃縮乳清蛋白事件可能存在的顧慮。 “現在高層已經分成瞭幾個團,大傢分頭行動。”前述內部人士表示,“而拜訪會見的不僅僅是政府的人士,也包括企業的客戶等。” 加大在華牧場投資 多數業內人士表示,該次事件不會減少相關品牌商與恒天然的合作,因為此次事件最終並沒有被認定為食品安全事件。 據此前的瞭解,為保證原物料供應,多美滋已調整瞭供應體系。達能嬰幼兒事業部全球總裁FelixMartin表示,達能已在其他地區購買乳蛋白粉到澳大利亞生產基粉。同時,多美滋中國區總經理盧敏放也表示,正積極要求恒天然同國傢質監總局就原料進口的限制問題進行磋商,公司還在等待恒天然的回復。 史畢根思表示,他們會繼續與中國企業保持密切合作,包括提供乳品原料和興建牧場。其中,恒天然計劃到2018年在中國建成總產奶量為10億升的30個牧場。 按照此前恒天然公佈的高層訪華行程,其中一項就是考察恒天然在河北唐山的牧場群。而根據前述內部人士的表述,恒天然高層對牧場群的考察已經結束。 據悉,恒天然目前在中國已有3個牧場正在運營,另外兩個牧場正在建設中。這5個牧場均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建成後將完成恒天然在中國第一個牧場群。 當問及是否“第二個”牧場群已經在規劃時,恒天然方面回應稱,“可能已經規劃瞭。” 恒天然烏龍事件 可以說,後三聚氰胺時代,是洋奶粉們在中國市場上的“美好時光”:頻繁漲價,供不應求的市場,唾手可得的利潤……然而,近期一系列洋奶粉質量問題,以及突如其來的反壟斷調查和6.7億元的天價罰單,將洋奶粉們從天上拉回人間。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據國際金融報的報道,目前,恒天然集團董事長約翰·威爾遜等帶領公司董事會成員來華處理事件。按照恒天然微博的說法,董事會將與員工和各相關方面會面,力求消除各相關方面對此次事件仍可能存在的顧慮。 據媒體報道,8月2日,恒天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聯合客戶與監管機構對所有涉險產品進行鎖定並發出預防性召回。8月28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聲明稱,由新西蘭政府委托進行的後續獨立檢測確認,相關產品均不含肉毒桿菌,而是無毒的生孢梭菌。 史畢根思承認,恒天然經營業績受到瞭肉毒桿菌事件的影響,但未透露相關細節。他同時表示相關重振措施已經在兩周前啟動。史畢根思表示,盡管預防性召回會讓企業有所損失,但換來的是對消費者的負責。他認為,恒天然第一時間召回所有可能涉事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 根據恒天然的表述,為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公司正在采取保持質量控制、檢測體系和產品規格、強化供應鏈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而在人事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公司目前新設瞭集團全球食品安全與質量事務的總監職位,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同時加強食品安全理事會的管理范圍和權限。 上億損失亟待賠償 盡管被證實“虛驚一場”,但對涉事企業已造成重創。據相關機構統計,受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影響,各大超市、母嬰店洋奶粉銷量平均下跌幅度達到瞭20%以上。資深乳業專傢宋亮也曾表示,涉事企業多美滋、雅培的銷售下滑同比大約有四成。 受事件影響,達能旗下的多美滋從中國召回奶粉約302噸,而可瑞康生產商Nutricia從新西蘭召回的奶粉達約6.7萬罐。有媒體核算,以受損最嚴重的多美滋為例,核算瞭其召回、銷毀及其產生的人力、物力損失,約有1.33億元。 此外,受“污染門”事件影響,自8月初以來,中國政府決定禁止進口恒天然生產的乳清蛋白,以及以恒天然乳清粉蛋白為原料的澳大利亞生產的乳清粉、基粉。記者註意到,目前該禁令仍未解除。據透露,達能已在其他地區購買乳清蛋白粉,調整瞭集團的供應體系。 對此,相關人士表示,對恒天然原料的進口禁令,不可能那麼快解除,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去評估。對於下遊企業的補償一事,恒天然方面透露,董事會的獨立調查在9月底才能出結果,到那時看看有沒有具體的舉措。 國產奶粉蓄勢以待 6月初,一場由工信部推動的中國奶粉企業的收購重組拉開帷幕。《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提出,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的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管理模式、鼓勵企業兼並重組等措施,同時兩年培育10傢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集團。 此前,蒙牛發佈公告披露,以124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奶粉企業雅士利。這一筆中國乳業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案例,也拉開瞭中國乳業新一輪的整合大潮。7月初,伊利與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公司美國奶農合作社(下稱“DFA”)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合作主要聚焦在原料采購、牧場管理等方面。 “短時間之內,政府的各種政策和毒奶粉事件肯定會對洋品牌在國內的銷售造成影響。”知名乳業專傢王丁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但這一系列的事件並沒有對洋奶粉造成根本上的動搖。 業界認為,此次恒天然事件,也給中國乳企上瞭一課。未來如何補齊奶源“短板”,提升品質,在風波中坦誠面對等問題,都是值得反思的。專傢建議,要著力補齊國內奶源短板,首先,構築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一體化的養殖體系,引導奶農科學養殖、規模養殖;其次,加強質量控制,提升監管水平,及時更新生鮮乳收購標準,樹立品牌形象,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尚有一些謎團待解 盡管很多人為恒天然辯護,覺得它能自己曝光自己,夠坦誠、夠負責,可堪某些中國企業的榜樣,但是到如今為止,肉毒桿菌檢測到底是如何出爐的仍未可知,恒天然似乎也沒有進一步披露的意思,消費者的知情權並未得到滿足。 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如果像事件顯示的那樣,恒天然在檢測能力上存在欠缺,那麼它的產品安全就很難說有保障。至少有隱患。而如果真相並非如此,那麼又是什麼? 另一個關乎消費者的問題是,恒天然會漲價嗎?在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的聲明之前,英國路透社就發佈報道稱,恒天然欲給產品提價。污染事件也無礙乳制品高價。當下,污染成瞭烏龍,提價是否會來得更猛烈?洋奶粉在中國的價格已然高高在上,以至於中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查其壟斷,兩相之下,結果又將怎樣? 在事件發生之初,有人大發民族主義情懷,指斥“洋奶粉崇拜”實屬軟骨病產生的過激行為。這種指斥現在淪為瞭笑柄。也有分析指出,恒天然出事勢必給本土企業機會,中國娃娃放心吃國產奶粉的日子加快到來瞭。沒有想到,一個月沒過,這樣的機會就消失瞭。 那麼,此事留下的最大疑問是,中國娃娃什麼時候能放心吃上國產奶粉?中國的媽媽們是否仍到全世界去搜購洋奶粉?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瞭很多措施以提振本土乳品行業。可是,這些措施和堅強決心能否換來國產奶粉新的春天還是未知。有研究者指出,這些做法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力氣沒有用到刀刃上。 國產奶粉的墜落雖然有監管的、道德的原因,但是根本上是利益機制的扭曲所致。奶農作為這個產業最重要的源頭,卻得不到相應的權利和保護,從而令整個行業立於空中樓閣上。這跟新西蘭、印度等奶業大國不一樣。除非此狀況有所改變,奶農真正處於產業鏈的核心,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將大打折扣、事倍功半。中國娃娃必將繼續追捧洋奶粉。 【編輯:小生】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