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中國成為活力因素 |
無論是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今年國務院的1號文,中國農業的問題再次被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而我國對農業的一系列補貼和支持政策,也正在給一衣帶水的日本農業帶來機會和活力。 3·11日本大地震影響瞭日本農業種植業和漁業,而且使得日本食品安全長期蒙上陰影。此次受災的日本北部和東北部是日本水稻產區和蝦夷扇貝、畜牧業的主要基地,雖然日本水稻自給率高達90%,但海水浸泡農田會導致土壤鹽堿化,耕地適耕環境變差,而這些環境一旦被破壞很難短期恢復,所以從中長期看,水稻的產量會受影響。地震和海嘯也直接影響到日本的海洋養殖業、捕撈業以及畜牧業,日本東北部是重要的海產品養殖和捕撈區,地震和海嘯已經對該行業造成直接破壞。而核泄漏也將給日本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估摸的後遺癥。 短期來看,日本目前已經出現瞭搶購食品的狀況。不過,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嘯也加大瞭日本從中國進口食品的需求,給中國一些有出口資質的食品企業帶來一定機會。 早在2012年初,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米倉弘昌會長訪華時表示,今年日本的經濟工作重點之一是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以及農業改革刻不容緩。 而日本農業改革更大的背景在於:日本農產品的過剩,導致日本農業企業必須向海外拓展市場,但開放是相互的,這恰恰與日本對本土農業的多重保護形成瞭矛盾,另一方面,長期過度保護所形成的政治強勢,導致日本農業在改革與開放問題上不得不面臨重重阻礙。 處在這一環境中的日本農業企業,一方面要為此做好兩手準備,另一方面正冀望通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對農業政策的傾斜來獲得新的機會。 過度保護留下後遺癥 來自日本的農業專傢表示,‘農林族’等政治勢力日益成為一種保護既得利益和協調各方分利的機制,但是它缺乏解決日本農業根本問題、明確日本農業發展大方向的能力,這導致日本農業的根本問題久拖不決。 農林族與日本的政治歷史直接相關。自1955年之後,日本自民黨長期執政。為爭取農村選票,自民黨與農協建立瞭緊密聯系,形成瞭農村票倉支持自民黨選舉,而自民黨政權反過來補貼農村的利益結合。 進入21世紀,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已高達約6萬億日元,超過農業總產值的一半, 農林族這一特殊的政治集團地位越發鞏固,在日本政壇的影響與厚生族(掌握醫療和養老保險的政治集團)、建設族(掌管各類重大建設項目的政治集團)共居前列。 也正因為如此,日本農業獲得瞭大量的保護政策,舉例來說,日本為大米進口制定的關稅標準高達750%,這基本上斷絕瞭外國大米進口的可能性。 除瞭這種公開的關稅壁壘,在非關稅壁壘方面,2006年日本針對進口食品推出瞭肯定列表制度,將數百種農業化學物質列入檢驗范圍,檢驗標準涉及數萬項。僅此一項就將大批原來進入日本市場的進口農產品排除在外。 這種保護雖然為日本農業積累瞭相應的國際競爭力,但與此同時,過度保護也容易導致整個行業在未來方向上的迷失,在農業改革上步調遲緩。 這種案例不僅體現在日本加入TPP的態度搖擺上,同時也表現在日本企業擁有提高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的關鍵技術,但很長時間未得到完全應用上。 來自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的專傢李力(化名)表示:“從1950年到1975年的短短25年間,日本完成瞭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業人口非農化轉移的過程,無論是在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上都值得中國企業學習,但同時日本農業也正面臨結構性的問題,比如過度保護、農業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等,這些教訓都值得正在尋求農業跨越式發展的中國加以借鑒。”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未來10年戰略矚目中國 對於目前日本和北美地區兩大市場來說,很難判斷在未來10年間其仍然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相反,著眼於中國市場,情況則完全不同,無論從中國市場本身看,還是從中國政府的立場看,在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性熱潮中,這個大市場未來10年的發展一定會使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農機市場之一。3年前,日本農機企業久保田副社長林守也曾這樣評價中國市場。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久保田集團的全球營業額達到近千億美元,其農業機械和小型建設機械、產業用發動機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都是第一,在中國的農機市場也是連續多年第一。 然而,久保田也不得不面對日本和北美市場銷售趨於飽和,競爭異常激烈的現狀。 久保田高層就對外表示:相對於日本和北美兩大傳統市場,新興的亞洲市場卻表現出瞭令人無法忽視的大發展勢頭。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印度、泰國等國傢,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迅猛發展強有力地帶動瞭現代農業的提升,隨著農村人口的驟減,農民收入的驟增,農業機械化開始上升為重要的耕作手段。 據久保田的調查數據顯示,日本的水稻種植面積是170萬公頃,越南是730萬公頃,泰國是1000萬公頃,而中國是2800萬公頃,僅次於印度。由於中國巨大的基數效應,通過農業機械的技術手段節約糧食已經成為中國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1998年,久保田全資子公司——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登陸中國,主營水稻生產機械制造和經銷,此後不斷擴大產能。2011年12月,作為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哈爾濱久保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成立,此舉表露瞭久保田以我國東北地區作為基點進一步開拓新市場,並向我國北方地區延伸的戰略意圖。 久保田做出戰略判斷: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農民購買農機實施補貼,有的補貼高達購買價格的大約三分之一,這種扶持政策一方面幫助瞭農民,另一方面促進瞭農機企業的發展,大大刺激瞭農機市場的發育。 在建設新廠擴大產能的同時,久保田還把中國作為零配件采購基地。從2007年1月1日開始,作為久保田采購基地的蘇州辦事處正式成立,目的是和印度的辦事處一起增加在亞洲的部組件產品的采購能力,為久保田設在日本、美國和德國的工廠提供零部件。 的確,久保田把握住瞭中國農機市場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11月份,中國農機工業總產值為2624億元,同比增長瞭34.4%,增幅比全國機械工業高8.8個百分點,且環比增幅有所上升。 預計中國2012年農機工業總產值將超過3200億元,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左右。主要產品中,大中馬力拖拉機將突破40萬臺,玉米收獲機將有30%左右的增長。陳志說。 與此同時,久保田2010年在華營業額達到瞭29.2億元,2011年,久保田預計2015年把在中國的營業額從目前的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提高到1000億日元。 互補背後的中日競爭 即使如此,久保田的戰略設計也並不過分,2012年,正是中國頒佈《農村專業合作社法》5周年的時候,國內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增長迅速。 陳志表示:國內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快速提高,合作化生產的市場逐漸成熟和加速發展。伴隨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的加快,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業生產的生力軍,得到快速發展。 種種跡象表明,2012年的中國農機市場仍然是一個豐收年。中國正在成為日本農機企業進行裡程碑式跨越的又一個重要市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李力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在目前國內的農機市場,日本農機企業占據瞭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中國農機企業目前隻能著力於中國低端市場,即使在中低端市場,價格也比日本企業偏低一些。 久保田將其理解為中日農業領域的互補性,久保田高層表示:中日兩國之間的農機經濟確實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巨大,農機化發展也很快,而日本則擁有農機化發展的成熟經驗和技術優勢,雙方合作共贏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李力則表示:中國農機企業目前科技創新有待提高,創新能力正成為農機企業下一步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目前久保田、約翰迪爾、美國愛科集團等世界機械巨頭進駐中國,正在加劇這一市場的競爭。中國農業市場在成為日本農機企業活力源頭的同時,正迎來一個突圍與反突圍的競爭時代。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兩會期間,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及瞭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問題。顯然,當中國日益成為日本農業企業的活力之源時,日本農業也正成為中國農業的樣本與銅鏡。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