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應對經濟危機手段比美國高明|經濟危機|美聯儲 |
美學者認為中國應對經濟危機手段比美國高明 核心提示: 美聯儲的錯誤是推斷休克療法會促進持續復蘇。 參考消息網6月3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29日發表瞭題為《中國設置美國的心理陷阱》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 羅奇在文章中稱,進行推斷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這一趨勢對市場、政策制定者、傢庭和企業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但挑剔的觀察者瞭解線性思維的局限性,因為他們知道,線條會彎曲,有時甚至會折斷。這就是今天在評估塑造全球經濟的兩個關鍵因素方面的情況。這兩個因素就是與美國政策相關的風險,以及中國經濟的狀況。 文章稱,量化寬松開始時是一項崇高的努力——作為美聯儲對一場痛苦危機的孤註一擲的解藥,是及時的,也是得到充分闡述的。 具體產品融資業務和第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加在一起,使得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到2009年3月為止飆升至2.3萬億美元,而危機前的2008年夏季卻保持在9000億美元的水平上。而遭受危機的市場的深層封凍則解凍。 美聯儲的錯誤是推斷休克療法不僅可以挽救病人,也會促進持續復蘇。從2009年年底到今天,另外兩輪量化寬松政策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又擴大瞭2.1萬億美元,但在啟動實體經濟方面卻收效甚微。 與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央行緩解危機和促進復蘇的努力不同,中國實施瞭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以便在危機最嚴重時期啟動其疲軟的經濟。中國的努力帶來瞭基礎設施項目方面的立竿見影與急劇的增加。 需要註意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北京後來沒有作出狂熱的推斷。中國官員認為,他們在2008年到2009年的行動是一次性措施。他們要比美國同行快得多地直面瞭在危機最嚴重時期采取的政策的危險性。 美聯儲繼續對量化寬松政策對資產市場和實體經濟可能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屑一顧。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當局對危機期間和危機過後產生的新風險有清醒得多的認識。他們迅速采取行動,消除瞭許多風險,特別是由過度借貸、影子銀行和房地產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對中國官員是否已經做得足夠的問題還沒有定論。文章認為他們已經做到瞭,盡管這樣的看法今天屬於少數。在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面前,中國本來完全可能恢復到其以前的方法。但它沒有這樣做,這表明中國領導人願意制定一條不同的路線。 文章稱,中國在這條戰線上已經兌現瞭承諾,因為它放棄瞭已經成功地指導國傢經濟發展超過30年的一個增長模式。它認識到,有必要放棄主要集中在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的生產(通過制造業)方面的模式,切換到一個以私人消費(通過服務業)為導向的模式。這種變化將給中國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之避免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這一陷阱之所以使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陷於困境,正是因為其政策制定者誤認為,早期起飛階段的增長策略足以使之獲得發達國傢地位。 文章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並不存在於真空之中。中美兩國的相互依賴關系將兩者綁在一起,難解難分。接下來的問題是,兩種不同的政策策略——美國的停滯不前和中國的再平衡——的後果是什麼。 其結果很可能是“不對稱的再平衡”。隨著中國改變經濟模式,它會從盈餘儲蓄轉移到儲蓄吸收——動用其資產為社會保障網融資,從而緩和恐懼驅動下的預防性傢庭儲蓄。相反,美國卻似乎有意維持目前的路線——即認為,過去行之有效的低儲蓄、超額消費模式將繼續在未來順利運作。 文章稱,要調和這兩種方法就會產生後果。隨著中國調整盈餘儲蓄來養活自己的公民,剩下來用於支持儲蓄不足的美國人的儲蓄就會較少。這很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吸引外國資金的條件,從而導致美元走軟,利率上升,通脹上升,或所有三者的某種組合。作為回應,美國的經濟逆風會刮得更猛烈。 人們常說,危機絕不應該被浪費掉:政治傢、決策者和監管者應該積極面對水深火熱的時刻,承擔起結構修復的重擔。中國看來是在這樣做。美國卻沒有。相互依賴指向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美國即將被困在線性思維的危險之中。 更多境外媒體報道,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 Tags:
company formation,
company setup,
company registration,
開公司,
有限公司註冊,
成立公司,
公司成立,
註冊公司,
公司註冊,
成立有限公司,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seo, e marketing, web design by zoapcon |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美學者-中國應對經濟危機手段比美國高明-經濟危機-美聯儲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