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印染行業有機廢氣回收先進實用技術

印染行業有機廢氣回收先進實用技術

印染行業有機廢氣回收先進實用技術


1.前言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各省電子、紡織印染、噴漆、制鞋、樹脂工藝等苯類有機溶劑使用工業得到蓬勃發展,甲苯等有機溶劑的使用從量到濃度均有不同程度擴大,有機溶劑促進瞭各種產品性能和功效的提高,同時也帶來瞭有機廢氣的污染。根據《國傢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環發[2006]103號)確定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將揮發性有機廢氣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發納入其中,並促進發展循環經濟,堅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形成具有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綜合治理將成為確保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而以苯類等有機物為代表的有機化學溶劑又是一種較為貴重的原料。所以選擇與采用一種有效途徑,將其生產過程散發出的有害廢氣進行收集,並回收原料有機溶劑,是利國利民的措施。不僅可減少苯類有機物對環境的污染,而且還可減少原材料的投入。一定意義上對行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積極的貢獻。

2.國內外目前的研究狀況

目前國內外對苯類有機廢氣的污染治理主要也是采用各種方法加以治理以減少廢氣對人類與周邊環境的污染。國內外主要處理方法有:冷凝法、吸收法、燃燒法、催化法、吸附回收法等。GK—JBH型苯類有機廢氣回收技術及成套裝置技術成果來源於福建高科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研發小組在研究分析國內外目前對有機溶劑廢氣處理方法的基礎上,對現有常規工藝設備進行研究和技術改進,提高廢氣凈化率和有機溶劑回收率。在系統自動控制和安全性能方面也作瞭優化設計。該產品通過專傢評審後確認為“福建省環保先進實用技術”和“2006年國傢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屬於同類設備的換代產品,其技術性能目前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自塗佈機、上膠機、裱糊機、混合機、蒸發器、幹燥烘箱或其他溶劑氣體發生機器,所排出含有溶劑空氣,經收集、過濾、冷卻後送入吸附塔中,以專用高效率活性炭吸附有效溶劑,待活性炭吸附飽和後,再以水蒸汽等脫附處理,回收之溶劑經冷凝、集聚、分離或蒸餾、脫水等程序而得回收溶劑。

與同類產品相比較,GK—JBH型苯類有機廢氣回收技術及成套裝置具有以下技術優勢。

①有機溶劑回收效率達到86%以上,廢氣凈化率達到99%以上,可確保尾氣排放達到環保要求。

②自動化程度高。采用PLC自動化控制和觸模屏式人機界面,有效降低操作管理人員勞動強度。②新材料應用。采用新型吸附材料一一顆粒或柱狀活性炭,動力學性能好,吸附、脫附速率快,脫附解析完全,再生吸附率衰減慢,使用壽命長:

④脫附能力強。脫附系統結構精巧,采用熱蒸汽對吸附槽中飽和的有機溶劑進行脫附,脫附效率達99%⑥安全性高。系統的循環冷卻裝置可有效控制流體在控制點溫度以下運行,在設計中采取多點式溫度監控系統,確保系統安全生產;⑦性能穩定。設備運行穩定可靠、高效,故障率低,維護保養簡便;

⑧設計優良。全套設備結構緊湊,佈局合理,外形美觀大方:可根據客戶具體要求進行針對性設計,操作管理更為合理。4.GK—JBH型苯類有機廢氣回收技術及成套裝置實際應用情況

該項技術主要應用於佈匹防水徐膠加工、膠帶工業、油墨印刷工業、接著劑及其他苯類有機溶劑使用工業等行業,在有機廢氣處理及回收領域將是應用范圍最廣、用戶最多的一種處理設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GK—JBH型苯類有機廢氣回收技術及成套裝置在泉州聯益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塗層車間廢氣治理(48000m3/h)和深圳昌碩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塗層車間廢氣治理(25000m3/h)等多項工程項目均得到成功應用。以泉州聯益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塗層車間廢氣治理(48000m3/h)工程項目為例。該工程項目於2004年5月份完工,並一次性通過環保部門監測,各項監測數據如下:

“三苯”廢氣驗收監測統計表

進口濃度(mg/L)

出口濃度(mg/L)監測項目

苯苯甲苯

二甲苯監測值A1583

324626710.26

24.8未檢出監測值B

2118400720.4

未檢出21220.4

1

監測值D1353118

10.12監測結果表明,該處理系統對苯類有機廢氣凈化效率均達到99%以上,各項排放濃度均滿足GBl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表2的限值。5.未來展望

隨著黨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基本國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環保產業投入已經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

經過多年的不斷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GK—JBH系列技術產品穩定性和其他技術性能大大提高,應用市場前景廣闊。從企業的整體發展和規劃以及市場的需求來看,項目的規模化、產業化必將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此,福建高科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將GK—JBH型苯類有機廢氣回收技術及成套裝置的相關技術成果進行產業化投資推廣,促進先進技術與生產力的轉化,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