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海外期貨交易權申請或遭國資委否決 |
|
經過一年半的等待,中儲糧的海外大豆期貨交易權審批終於塵埃落定——國資委一票否決瞭該申請。 目前國資委尚未公開上述消息,但中儲糧內部人士已經知曉這一結果。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國資委否決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風險”,由於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期貨交易和套期保值成績不佳,包括國資委、證監會在內的多個管理部門都在從嚴管理企業海外期貨交易和套期保值的業務。 一直以來,擁有國傢儲備背景的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被視為“中國需求”的代表,它的詢價舉動往往會帶來國際糧價的上漲,中儲糧希望獲得海外期貨交易權,使自己成為交易常客,降低自身的敏感性。 申請遭否決 自中航油和國儲銅在期權交易中出現巨大損失後,國資委等國傢部委對國有企業獲得境外期貨交易的資格發放從嚴。 2011年末,中儲糧油脂公司就向國資委、發改委和商務部等部門提出對中儲糧的海外期貨交易資格的審批。 按照設想,擁有海外期貨交易權後,中儲糧將爭取芝加哥期貨市場的交易席位,成為像中糧、中紡糧油一樣的交易常客,詢價就成為常規的行為,不會引起市場的敏感和叫漲。 近日,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儲糧的申請已經正式被國資委否決,而該申請在發改委和商務部並未遇到大的阻礙。 “沒想到是國資委沒有批準中儲糧的申請。”上述人士表示,因為國資委直接對中儲糧進行管理,甚至被認為是“自己人”。 記者向中儲糧油脂部門人士求證,該人士未否認,但是拒絕做出任何表態。記者致電國資委宣傳部門,得到的回應是“不清楚”。 上述接近國資委人士的“不理解”源自中儲糧近年在國際市場遭遇的頻繁炒作,這種炒作幾乎衍生成“中儲糧詢價——漲價”的模式,不僅給中儲糧帶來損失,也讓中國背負瞭推漲糧食價格的指責。 “國資委的顧慮其實也情有可原。”另一位來自央企高層並參與過該企業海外期貨管理的人士表示,“自中航油和國儲銅在期權交易中出現巨大損失後,國資委等國傢部委對國有企業獲得境外期貨交易的資格發放從嚴。” 記者瞭解到,由於境外期貨交易的風險大,從國資委到證監會都在設法控制,此前在黃金市場劇烈波動之時,國內某大型黃金企業海外部負責人就曾表示,海外期貨交易和套期保值業務都存在風險,都在管理部門的監管之下。 目前,為防范和化解國有企業參與境外期貨交易的風險,證監會出臺瞭《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對交易目標、授權制度、參與程序、風險管理等做出瞭嚴格規定。 即便如此,2012年,很多企業都遭遇瞭重大的打擊。記者從一傢外資糧油企業處獲悉,2012年,央企和中國的大型煉油企業的套期保值交易中,隻有中糧一傢做得比較成功。甚至連金龍魚這樣的大型外資企業,在期貨交易中都遭遇瞭損失。 “中國需求”引炒作 國儲的行動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圍剿的情況一再發生,小麥與大豆在近年遭遇瞭輪番炒作。 “今年上半年,我們觀察到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為國儲購進瞭大量的小麥,國際小麥價格出現瞭上漲。”一位上市糧油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中儲糧因為擔負著中國糧油儲備的任務,被看做是‘中國需求’的代表,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的任何動作都會推高國際糧價。” 國外期貨分析師認為,中國將進入全球市場購買更多高品質小麥,此前上個月的降雨造成中國約1000萬噸小麥受損,相當於中國小麥年產量的8%以上。中國已經從美國和法國進口小麥,而“中國增加進口將推高制粉麥的國際價格”。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一向被認為是美國期貨炒作風向標的美國農業部(USDA),近期2013/2014年度中國小麥進口規模預估上調至850萬噸。一些海外交易商和分析師預計,2013/2014年度中國進口小麥規模可能突破1000萬噸。 “我們也得到瞭這一消息,這促使小麥的價格出現瞭上漲。”北大荒糧食電子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於軍表示,“國傢儲備助長瞭價格上漲。” 國外媒體信息顯示,貿易商普遍認為,中國進口量增長,在未來幾個月,國際小麥價格將上漲10%左右。 國儲的行動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圍剿的情況一再發生,不僅僅是在小麥市場上,大豆在近年也遭遇瞭輪番炒作。 記者從另一糧油央企處獲悉,“在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國儲委托中儲糧分別兩次向國際大豆市場詢價,兩次詢價都造成瞭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的暴漲。”一位參與芝加哥期貨交易的人士透露,“國儲對這種情況非常苦惱。” 由於國儲委托中儲糧進行采購,而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很少露面,因此國際市場對此非常敏感。 交易模式遭疑 在美國多數的糧食期貨公司都有被ABCD持股的背景。一旦期貨公司知道瞭中儲糧的意圖,國際糧商也就知道瞭國儲的意圖,最終被別人漁翁得利。 中儲糧油脂公司人士曾經向記者透露,目前的交易模式是“管理國傢儲備的部門會直接給中儲糧信息,其內容直接就是給誰打電話,以什麼樣的價格購買等。這些都是政府已經談好的”。 但是這種模式直接讓其他的中國企業陷入被動,“國外的機構要早於我們知道國儲的采購計劃,直接推漲價格。” 此外,一位央企境外期貨操盤手也同樣表達瞭自己的擔憂,“每一次中儲糧購買的大豆量並不多,但是中儲糧背後的國儲背景能夠推高價格。而且,中儲糧的影響將被炒作者放大。”該人士表示,“目前中糧每年的交易量在500萬噸左右,中儲糧的交易額預計不足100萬噸,但是後者產生的炒作影響明顯高於前者。” 但是,中儲糧獲得瞭交易權,其模式也並非十全十美。期貨專業人士指出,在美國CBOT市場進行點價(期貨交割過程的一種定價方式,對遠期交割的貨物,先確定升貼水,在約定的點價期內以外盤某日期貨價格為基價確定最終結算價),而回到國內大連期貨交易所進行套保,那麼無疑是推高瞭美國大豆的價格,把損失留給瞭國內。 此外,“中儲糧想要找一個可靠的境外期貨公司也非常難。”上述期貨專業人士表示,“在美國多數的糧食期貨公司都有被ABCD持股的背景。一旦期貨公司知道瞭中儲糧的意圖,國際糧商也就知道瞭國儲的意圖,最終被別人漁翁得利。” 而事實上中儲糧的市場化運作的經驗並不豐富,相對已經積累多年經驗的中糧集團,中儲糧若要參與海外期貨交易無疑需要從零開始建設自己的團隊。 2011年末,中儲糧油脂部門決定進入小包裝油市場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和競爭,之後人才構建就出現瞭巨大的挑戰,中儲糧通過向中糧集團和金龍魚這樣的行業老大“挖人”的方式,組建瞭自己的市場化團隊,並進入沃爾瑪、傢樂福、華潤等渠道。記者瞭解到,今年上半年,中儲糧依舊使用傳統模式,已經完成瞭小包裝油所需的大豆采購。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