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青睞”中國“綠色投資” |
|
金融危機刺破瞭油價泡沫,可再生能源競爭力也隨之下降,但這並沒有阻礙資本對於綠色產業的投資熱情。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指、綠色系統化管理以及綠色基金等與綠色掛鉤的產品與市場也在中國市場出現。 風暴下一片冷清的資本市場尚沒有復蘇起來,一群綠色軍團卻成為當下市場最為活躍的勢力,從綠色基金和綠色投資機構,到綠色投行,再到綠色商業銀行,中國資本市場上一片綠色生機。 我在外面看一個項目,來瞭很多外資投行的人,我們最近看的很多項目都是綠色項目。某外資銀行直投部門負責人日前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感覺一瞬間,綠色投資公司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來自國外的綠色投資機構,也有一些幾年前進入中國市場的傳統型金融機構,以前他們沒有綠色投資這個部門,但是現在都開始要做瞭,我感覺綠色投資機構是一窩蜂地來瞭。 對此,有著30多年行業經驗的法國開發署旗下PROPARCO集團項目官員陳靜也表示,近段時間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綠色投資機構開始活躍在中國,也有不少外資商業銀行建立瞭類似於綠色投資的部門。 然而,伴隨著機構的看好,綠色項目的風險事實上是在增加的。雖然中國對於綠色項目保持長期有利的政策支持,它與石油等傳統能源間特殊的關聯性卻使得綠色項目在成本和風險方面都比高油價時有所增加。 2012年,《京都協議書》會到期,碳交易市場接下來的命運走勢還不確定。而一個項目的運作周期往往要1至2年,投資機構在這個時候大批進入,承擔的風險自然比較大。陳靜表示,市場上既定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提高能效的項目數量有限,突然間顯得多起來可能是因為大傢普遍對這個市場的關註度提高瞭。 某外資銀行投行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金融危機使得資本市場受到打擊很大,外資銀行首先裁掉的便是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傳統金融部門的人員。IPO市場沒得做瞭,並購市場的項目也十分有限,但是大傢總要有業務可做,對於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調整戰略。對銀行來說,他們總要找到發放貸款的目標對象,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外資銀行將自己的主要拓展對象類型由原來的跨國企業轉到瞭與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相關的中國本土中小型企業上。而綠色項目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在市場上沒有其他關註點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關註。 據一些外資投行內部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包括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在海外市場都已經建立瞭非常完善的綠色投資基金或者團隊,而綠色投資團隊向中國市場的進軍也在悄然進行當中。 更多機構的參與和關註,意味著綠色投資市場上更多的競爭,也同時意味著這個市場上交易模式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對於市場來說也是一件好事。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