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審制:被市場化的權力 |
|
如果人類全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瞭。如果是天使管理大眾,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或內在的控制瞭。這句出自美國建國之初《聯邦黨人文集》的話,正被A股證券發行制度反復驗證。 回顧中國證券市場20年走過的道路,用崎嶇坎坷來修飾最恰當不過,其中,獨特的A股證券發行制度20年來的變化更是成為一個縮影,從審核制到發審制、從交易所對證券發行的壟斷到權力被證監會收編、從王小石案到王益案,證券發行制度的變化和權力的爭奪貫穿其中,A股發行制度自從中國證券市場誕生之日起就被國人所詬病。如今,監管部門壟斷並控制發行權幾乎成瞭A股市場所有弊病的最大源頭。 然而,在當今世界一百多傢證券市場中,中國的A股市場是唯一一個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也正是由於A股市場典型的中國特色,20年來,中國證券市場不斷地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加以矯正,同時又自下而上再確認。最終,這種扭曲的被市場化的發行審核權力成瞭難以根治的歷史痼疾。 發行審核權之爭 1989年深圳發展銀行股票發行時,很不順利,深發展股票一開始被認購不到一半,萬科股票也剩下150萬股沒人認購。那時,買股票是憑覺悟,與買國庫券差不多。當時他們到機關推銷,深發展20元/股。金田、萬科股票也賣不出去,就到蛇口擺地攤,就像現在賣彩票一樣。 時任中共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李灝對股市歷史依舊記憶猶新。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以深發展、萬科A為首的深交所老五股和以飛樂音響為首的上交所老八股登陸中國證券市場。 此時的證券發行制度為交易所審核制,但又與西方證券市場的‘註冊制’、‘會員制’、‘備案制’等有所不同。深圳一位資本圈人士回憶,當時的中國證券發行制度的本質是行政審批制度,實行總體額度控制,每年發行額度總量控制,然後主管部門給省市分配。 1990年的萬科並非一個房地產公司,而是代理銷售日本索尼公司生產的電子產品的貿易公司,當時的萬科名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是深圳特區發展集團旗下公司(特發集團),特發集團是深圳國資委全資子公司。 1990年,深交所成立,作為深圳特區首屈一指的國有資產管理集團,特發集團手頭有上市指標,而其下屬幾百傢公司都盯著這個指標。深國商原董事長李錦全回憶,當時深國商是特發集團的子公司,萬科則是孫子輩公司,最終萬科拿到瞭指標率先上市,如果我們拿到指標,也許早已走出深圳,成為全國性的商業連鎖集團。在發展受制於資金鏈時,李錦全總會為晚於萬科拿到上市指標而失落。 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火爆,新發股票也成瞭公眾搶購的目標,A股發行隻好采用認購抽簽表以滿足公眾的購買熱情。 從證券市場設立之初開始,滬深兩地交易所就各自制定瞭發行規則和交易規則,即便是現在,兩地交易所的規則也有不同,這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前述深圳資本圈人士告訴記者,上市指標分配給各省市後,由各地金融辦具體負責分配給企業,隨後將擬上市公司的材料報給交易所,最終能否上市還得交易所說瞭算,同時,由於證券供應量少得可憐,股民認購新股的權利也成瞭一種稀缺資源。 1992年8月6日,深交所對外公佈將發售500萬張新股認購抽簽表;8月8日,來自全國的120多萬人湧向深圳,在發售網點的窗口前通宵排隊;8月9日,各網點開始發售股票認購證,結果不到1個小時就賣完瞭;8月10日,群眾的不滿情緒爆發出來,有些群眾打著“反腐敗、反舞弊、要求公正”的標語到深圳市政府門前遊行示威,少數人乘機煽動鬧事,搞打、砸、搶。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這就是中國資本市場上赫赫有名的深圳8·10事件,該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關註,為瞭解決、規范證券發行、證券交易及滬、深兩市以外的企業到滬、深交易所上市等問題,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劉鴻儒為證監會首任主席。 從一定意義上說,此次8·10事件催生瞭證監會的成立,也使得A股證券發行審核權開始向證監會靠攏。 新成立的證監會各部門中,發行部無疑是權力最大的。而成立證監會之初,中央和滬深兩地地方政府有過激烈的爭論,同時,以證監會創始人之一、證監會發行部原主任兼首席律師高西慶為首的海歸派和本土派爭論更是激烈,核心就在證監會該不該具有證券發行審核權上,我當時的意見就是證券發審權歸市場所有。高西慶說。 最終,本土派獲勝,證監會擁有瞭中國證券市場最核心的權力——證券發行審核權。但在證監會成立之初,企業的上市指標由主管部門分配,但證券發行的權力卻在滬深兩地交易所及當地政府手中。 早期發行部還隻是做樣子,高西慶後來回憶,1993年證監會開始履行證券發行審查權力時,上海和深圳地方政府不願意放權,經過他們自己審核的企業就直接上市瞭,雙方鬧到國務院,最終協調的意見是,既然有瞭證監會,就一定要證監會審核,但地方政府已經審核過瞭的,證監會可以不實質性審核。 圍繞證券發行審核權,不僅僅是理念問題,也有利益問題。高西慶表示,印花稅起初是由滬深兩地地方政府征收的。 證監會亂世收權 瓊民源,一傢以農業為主業的海南上市公司,1993年4月30日,也就是剛剛解決瞭異地公司赴滬深兩地上市的難題之後,瓊民源成為瞭首批在深交所上市的5傢異地企業之一,然而,從1994年也就是瓊民源上市後第二年起,瓊民源的業績開始走下坡路,根據其1995年年報顯示,每股收益不足一厘錢,其股價則為3.65元/股。 1996年7月1日,瓊民源開始異動,短短幾個月就飆升至20元/股,原本無人問津的垃圾股緣何半年暴漲11倍?謎底在1997年1月22日瓊民源公佈的1996年年報中被揭開,根據其年報顯示,1996年,瓊民源實現凈利潤5.7億元,資本公積增加6.57億元,凈利潤同比暴增1290.68倍的瓊民源推出瞭每10股送9.8股的高比例分紅議案。 在1997年3月召開的瓊民源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會成員集體辭職,隨後,有人舉報瓊民源業績造假。 而瓊民源通過業績造假使得股票暴漲的同時,至少10萬股民被套其中,瓊民源造假案也成為A股市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欺詐案件。 在瓊民源被舉報後,證監會通知公司要求核查,而瓊民源則在1997年3月7日雇瞭幾卡車工人圍攻證監會,理由則是瓊民源停牌,導致他們領不到工資。 與瓊民源事件一樣讓人記憶深刻的證券大事就是證監會出現瞭一次較大規模的人事變動。 當時,周道炯代替劉鴻儒成為證監會主席、王益出任證監會副主席並代替高西慶掌管發行部。本土派代表王益取代海歸派代表高西慶掌管發行部,此次人事變動,被譽為本土派的又一次勝利。王益的上臺也預示著證監會開始收回長期被滬深兩地政府架空的A股證券發行審核權。 瓊民源事件成為王益執掌發行部後的第一個考驗,在與工人代表對話的過程中,王益說:你們公司的報表不是說賺瞭5.7億元嗎?怎麼賺這麼多還發不出工資? 王益強硬的態度使得事件再度升級,瓊民源隨後通過黨、政、人大、政協等各部門及新聞媒體致電,聲稱證監會違法。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在王益的努力下,證監會獲得瞭更高層的支持,使得監管部門最終徹查瓊民源事件。 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會同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組成聯合調查組調查,調查發現:瓊民源公告的1996年實現利潤5.7億餘元、資本公積增加6.57億元的內容嚴重失實,虛構利潤5.4億元,虛增資本公積6.57億元。其中5.4億元虛構利潤是瓊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通過與關聯公司及他人簽訂未經國傢有關部門批準的合作建房、權益轉讓等無效合同編造的;而6.57億元資本公積是瓊民源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權,未經國傢有關部門批準立項和確認的情況下,對四個投資項目的資產評估而編造的。 瓊民源事件被認定為A股市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欺詐案件。 監管層認為出現瓊民源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滬深兩地政府把關不嚴。前述深圳資本圈人士回憶,瓊民源事件最終導致瞭A股證券發行審核權的更迭。證監會結束瞭證券市場由9個部門多頭管理的局面,收回瞭滬深交易所及全國各期貨交易所的管理權,由證監會垂直管理,各地方分設證監局。 權力被市場化 證監會通過強硬手段收回證券發行審核權在當時確實起到瞭穩定市場的作用,然而當這種權力被高度壟斷時,就產生瞭更大的問題——權力與市場結合度過高,權力也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使得權力市場化。 1995年之前,鐘志偉隻不過是證監會上市部(當時因為發行審查任務繁重,中國證監會內的發行部和上市部合署辦公,一起負責企業發行上市材料的初審)的一名副處長,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發行上市企業的材料進行預審,並提出自己的意見,為終審做準備。 30歲出頭的鐘志偉很快被權力所腐蝕。當湖北一傢企業提出要給他一部分原始股時,他就接受瞭。當時的行賄手法是,受賄人提供身份證號,由擬上市企業為其辦理原始股憑證,上市後再拋出,把差價部分轉入受賄人的賬戶。 鐘志偉接受瞭大約40000股原始股,1995年案發被捕,最終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年原證監會副主席王益被雙規之前,已經有7名證監會官員因為腐敗等問題落馬,同時,這些官員的落馬又非常巧合地出現在證監會收權之後,且都或多或少與發審工作相關聯。 這其中包括,證監會發行部發審委工作處原副處長王小石、證監會發行部原副主任劉明、發行部原副處長高良玉、上市部原副處長鐘志偉、上市部原副主任魯曉龍等。 同時,在這一階段,還發生瞭太平洋證券、國金證券非正常化上市以及過會後因媒體揭露醜聞而暫停上市的立立電子等使得證監會丟盡臉面之案例。 我的一貫態度是證監會應該放棄發審權。高西慶認為,證券市場不是證監會或者其他任何一個政府部門能夠左右其基本運作規則、確定其商品價值的地方,從長遠看,隻能由市場來決定,不然,各方面的矛盾永遠解決不瞭。 高西慶所談到的監管部門左右證券市場基本規則、確定證券價格的就是證券審核、發行兩大塊,也恰如高所言,證監會過多地對證券市場行使權力,反倒使得整個A股的定價機制、證券核準機制長期處於混亂和非常理之中。 中國石油回歸就是A股市場高價發行的典型案例。 按照當時中國石油A股上市的定價對比發現,其在香港的H股發行價為1.27元,而A股發行價則高達16.7元,在高達13倍的發行價差之下,中國石油頭頂“亞洲最賺錢機器”的光環回歸A股,由此引發瞭長達1年半累計跌幅超過70%以上的超級大熊市。買入中國石油的機構、散戶們至今仍在深套中。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盡管中國石油不是第一個高定價發行的股票,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最能說明A股發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廣州一位券商保薦人代表認為,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與國外不同、中國證券總體供給量一直嚴重不足、中國缺乏更多層次的投資品種可供挑選等等客觀原因造就瞭證券市場中權重資金與散戶各個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2003年,中國證券市場圍繞證券發行審核制度又進行瞭一次大變革:證券發行審核委員會成立。 這不僅沒有使得權力回歸市場,反而使得權力更加集中在監管層手中,同時,少數掌權者更是為自己手中的權力尋求租用空間,使得權力能夠用金錢購買到,權力被市場化瞭。 如果證監會還是門前車水馬龍,那麼證券市場現在的狀況就隻能延續下去;什麼時候,證監會門可羅雀,那麼中國證券市場就有希望瞭。經濟學傢韓志國如是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