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駁“超發貨幣引發通脹” 錯失治理通脹時機? |
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近日表示,下一階段中國應根據形勢發展要求,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針對近日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引發通脹的報道,他回應稱此種說法既缺乏理論依據,也沒有現實基礎。 貨幣超發近43萬億? 近期,部分分析人士熱議的貨幣超發,以及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已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 有報道稱,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瞭27.1萬億元。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瞭69.64萬億元,按照國傢統計局發佈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歐陸傢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瞭經濟的快速發展。 央行:超發貨幣引發通脹無依據 不過,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近日回應稱,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引發通脹的說法沒有依據。 張健華指出,貨幣是個存量概念,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個流量概念,兩者不能直接相減,更不能用一個時點上的存量數去減今年前三個季度的流量數。這種說法既缺乏理論依據,也沒有現實基礎,不夠科學和客觀。 張健華表示,貨幣與經濟總量之間也不存在固定的最優比值。由於M2統計口徑不一致,所以不能簡單地用M2/GDP進行國際橫向比較。 他認為,中國的M2/GDP並不是持續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穩中下降態勢,而去年該比率大幅上升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情況下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結果,並不能因此得出還會進一步攀升的結論。 張健華強調,外匯占款太多也是造成中國基礎貨幣源源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張健華還重申,下一階段應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也會通過多種方式,利用各種政策工具,繼續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回歸常態水平。 錯失治理通脹好時機? 目前,中國正為通脹壓力所苦。實際上,中國政府關註通脹的時間很早。去年10月,溫傢寶總理就提出要將管理好通脹預期作為國傢經濟政策重點。 今年初中央已打算逐步收緊貨幣政策,宏觀政策由松變緊其實相當有節奏。比如,1月12日,人行宣佈19個月來首次加存款準備金;由於1月份信貸超標,2月12日再加一次;3月份則因為舉行兩會未再出招;4月就公佈新國十條打樓市;5月2日則再加一次準備金。 不過,中央的每月一招卻在5月中剎車。當時歐債危機爆發,市場上充斥著中國會出現雙底衰退的論調。不少既得利益者向中央遊說,稱不能再收緊政策,更不能加碼打樓市,否則中國經濟將出現危機雲雲。 從此後的形勢發展來看,中央應該是采納瞭這一種意見。結果,中國經濟不僅沒有雙底衰退,樓價更是有升無跌。中央直到10月19日才宣佈加息,但中間出現瞭5個月的政策空窗期,已錯失瞭控制通脹的關鍵時機。 根據2007年和2008年通脹高峰期的經驗,從中央全力控制物價到措施開始見效,最少也有半年的滯後期。但2008年時有金融海嘯“配合”,才使得控制物價的工作事倍功半。而這次中國已開始緊縮,但美國仍繼續印鈔票,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國控制通脹的壓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專傢表示,管理通脹預期歸根結底要靠堪與實體經濟相配套的貨幣政策來實現。2002年以來,在外匯儲備激增進而導致基礎貨幣大量超發的情況下,中國之所以基本避免瞭惡性通脹的主要原因,在於餘額高達近5萬億元的央行票據,以及長期保持在10%以上的超高存款準備金率。但及至眼下,更為前瞻、更為系統、更為自洽的貨幣政策體系已經成為管理通脹預期所必需。(編輯 謝振軒)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