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局勢惡化將導致全球多輸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2011年末以來,國際政治安全局勢的最大風險就是伊朗局勢的惡化。日前,國傢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發表文章指出:目前,伊朗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世界的11%,其天然氣儲量也位居世界上第二。一旦伊朗局勢惡化導致石油大戰爆發,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和影響,導致全球多輸格局。 伊朗石油被禁運後 產油缺口如何填補成難題 歐盟宣佈禁運後,盡管部分海灣國傢表示有能力補充伊朗禁運的差額,但未來能否實現充滿懸念。 第一,伊朗對歐盟禁運表示強烈不滿,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高級顧問表示,伊朗決不容許出現其他國傢可以賣油而伊朗不能出售原油的局面。 第二,沙特表示,可以立即將石油日產量在目前基礎上提高200萬桶左右,達到1140萬-1180萬桶。這意味著,如果要將日產量進一步提高70萬桶的話,沙特需要大約90天的時間,其閑置產能可能被高估。 第三,國際能源署(IEA)正討論一項有關從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進口國的國有石油儲備中最多每日釋放1400萬桶的計劃,該規模將超過IEA歷史上最大釋儲規模的五倍,但最後能否達成協議尚不確定。 霍爾木茲海峽一旦封鎖 全球經濟將陷入多輸局面 作為中東石油出口的必經之地,每年有7.5億噸以上石油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占海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產量的1/5,一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除瞭美國有可能獨善其身外,全球勢必陷入多輸局面。 第一,對美國的影響相對有限。近些年來,美國正在加快尋求能源獨立,9·11後美國一直在減少對中東的石油依賴,隨著進口來源多元化、頁巖氣的開采以及大量使用乙醇燃料,美國進口中東的石油逐年減少。 第二,對亞洲生產型經濟體影響最大。就目前的石油流向看,對石油需求以及依存度不斷上升的是亞洲生產型經濟體,在2010年中東828.7萬噸的石油輸出中,亞太地區接收瞭84.6%。其中伊朗石油總出口中,中國占20%、日本占14%、印度占13%、韓國占10%。 第三,對歐洲重債國將可能雪上加霜。目前歐盟國傢每天購買約45萬桶伊朗石油,是伊朗原油第二大出口對象。歐盟委員會月度統計資料顯示,西班牙、希臘、意大利進口伊朗石油量,占其總進口量比例分別達14.6%、14%和13.1%,這些國傢可能因為高油價而加劇債務危機的惡化。 第四,對海灣地區及全球能源運輸將造成重大沖擊。數據顯示,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每天可達1340萬桶,約占海上石油運輸量的35%,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20%;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天然氣貿易量為951.4億立方米,占世界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的33.8%。一旦霍爾木茲海峽被封堵,將可能造成世界石油運輸癱瘓。 最後,對伊朗本國經濟將形成重大打擊。石油是伊朗的命脈,僅2006年,伊朗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就占到瞭其出口總額的74%,占到瞭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9%。據估計,伊朗進口貨物的87%,出口貨物的89%都是通過海上進行的。這些海上貿易的絕大部分也是通過霍爾木茲海峽來運輸的,如果霍爾木茲海峽關閉,伊朗本國在經濟上同樣會受到重大打擊。此外,由於世界經濟深度依賴美歐金融服務,這將使美歐有可能對其他不響應禁運的國傢的公司以金融聯系為由予以制裁,造成各國與伊朗金融業務的阻斷。 國際油價可能再上漲 形成新一輪通脹壓力 從目前的局勢看,不管伊朗是否會去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隻要該地區保持“亂而不戰”的態勢,對石油供給中斷風險的擔憂以及恐慌性預期就會推升油價至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5日表示,對伊朗實施的石油禁運可能會導致全球石油供應每日減少150萬桶,國際原油價格出現30%的上漲,即每桶將上漲20美元到30美元。而一旦出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極端事件將進一步導致國際油價大幅飆升,各類商品期貨也可能順勢走高,脆弱的世界經濟將難以承受新一輪通脹的重壓。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伊朗局勢如何演變關乎中國核心利益 一是伊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進口地之一,原油進口量占中國總進口量的約10%,是中國第三大原油供應國(僅次於沙特和安哥拉),第二大石油供應國。 二是伊朗是中國消費品、資本設備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場。2010年中伊貿易294億美元,2011年1月-11月已達410億美元,增長約40%。 三是中國在伊朗有很多石油方面的基礎建設投資,並簽署許多基礎建設協議,如果美國對與石油產業相關的金融產業進行制裁,會對中國在伊朗投資的企業及金融機構造成負面影響。數據顯示,伊朗目前是中國的主要石油進口國之一,僅2010年進口的原油就高達293億美元,比2009年增加瞭40%,且中國目前有為數不少的投資項目位於伊朗境內。去年下半年,中石油天然氣公司推遲瞭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氣田的鉆探工程,中海油亦撤走駐北帕斯天然氣田的項目人員,而中石化也延遲瞭在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的動工日期,這對中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影響非常大。 四是加劇宏觀調控和控制通脹的難度。根據測算,如果油價升至150美元/桶,中國工業原料成本就會上升一倍,輸入型通脹很可能導致新一輪通脹卷土重來,影響中國本已放緩的宏觀經濟。 任何先發制人的舉措看似打擊對方,實則也傷及自身。盡管如此,美伊等國的戰略博弈還會不斷升級,因為伊朗危機正是西方諸國在中東尋求新利益架構的開始。 【編輯:尚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