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出售百佳引熱議 被指“脫港入歐”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李嘉誠欲出售百佳引來外界各種聯想,前一陣“和黃”發生碼頭罷工等連串因素也被糾纏進來,出售百佳顯得越發敏感。李嘉誠不滿香港營商環境、要從香港撤資……種種揣測甚囂塵上。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李嘉誠出售和記黃埔旗下的百佳超市!雖然相關人士一再強調,這不過是一般的商業行為,但香港輿論依然一片嘩然。百佳堪稱香港零售業翹楚,李嘉誠為何放盤?是簡單的商業行為還是背後另有乾坤?有媒體甚至揣測,這是華人首富李嘉誠準備從香港撤資的信號…… 業績下滑或是主因 擁有40年歷史的香港百佳超市品牌,由李嘉誠“和黃”的另一零售品牌屈臣氏持有,占據香港超市份額超過三成。在粵港澳地區,百佳店面共345傢,2012年營業總額217億港元。在一片大好形勢下,李嘉誠放盤百佳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雖然截至今日,出售百佳的消息沒有正式宣佈,但“和黃”已經明確表示,屈臣氏集團正在就百佳的業務進行策略性評估,而李嘉誠本人也回應媒體追訪說:“這是一個正常的商業活動”,可見出售百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確有其事。 不過,主流觀點還是業績因素。數據顯示,2012年百佳超市345間門店收益僅占“和黃”整體營業額的5.5%。另據“和黃”年報顯示,2012年其零售業務的稅前利潤增長率從2010年的38%跌到瞭8%,具體就百佳而言,毛利也僅有2%至3%。分析認為,在李嘉誠看來,這樣的資產回報率過於低廉。《華爾街日報》指出,超市市場比較成熟,因而增長緩慢,是李嘉誠退出的部分原因。 近年來,百佳在華東、華中地區屢次陷入經營不善的境地。“缺乏供應鏈和規模優勢,令百佳在內地難與沃爾瑪、傢樂福等零售巨頭競爭。”有業內人士說。於是,有分析認為,在內地市場進展不順,也促使李嘉誠準備放手。 香港人不喜歡李嘉誠瞭嗎?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有香港立法會議員對媒體稱,去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通過瞭競爭法,在議會辯論期間,超市連鎖被引做壟斷的例子,很容易成為投訴對象,加上香港近年實施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將每小時最低工資上調至30港元,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李嘉誠做出商業決定。 值得關註的是,今年3月,李嘉誠在出席長和系業績發佈會時曾表示,長實與和黃在香港的投資一直保持增長,但現在已經出現不少人妒忌集團發展,如果未來旗下公司的發展在香港出現反對聲音,會將投資重心移向海外。 野村證券的一份報告稱,百佳超市是和黃旗下的成熟資產,未來增長潛力有限,如果在此時出售,在香港低利率的氛圍下仍可有較高估值。 高盛的一份報告則分析,和黃更像是一個買傢,集團為瞭方便未來收購資產,現在也在拋棄一些發展成熟的資產以增強集團財務的靈活性。摩根士丹利做出瞭類似的分析,稱一旦出售百佳,預計每年和黃將減少100億港元現金流貢獻,但從長遠來看,零售業務近年來的EBIT(息稅前利潤)增長率已經跑輸和黃整體表現,因此出售百佳的資金如果用於歐洲業務,能讓和黃延續既有戰略,保持高毛利率及高增長率。 事實上,長實從去年11月以來便沒有在香港買地的動作,今年以來,和黃在香港僅有一宗收購項目給李嘉誠帶來的也並非愉快回憶。今年3月份,和記港口信托宣佈全面收購亞洲貨櫃碼頭,此項交易涉資39.17億港元,而亞洲貨櫃碼頭控股擁有運營位於香港葵湧八號西貨櫃碼頭,與和記港口信托現有的貨櫃碼頭相鄰。就在收購後不久的3月底,這裡爆發瞭香港罕見的40天工人罷工,以表達對低報酬的不滿,最終,和黃在5月份以加薪9.8%的幅度解決瞭勞資糾紛。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騰訊報道稱,而李嘉誠在如今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從早年的艱苦奮鬥、白手起傢的勵志典型,逐漸轉變為大財團、大資本傢的負面形象。今年3月,和記黃埔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爆發大規模罷工潮,便在某種程度上集中反映瞭民眾對其的不滿情緒。 在此之前,長江實業分拆出售的雍澄軒酒店項目受到香港證監會調查,該公司之後與證監會和解,取消有關銷售合約及將向全部360個買傢退款,而同月舉行的長和系股東會也取消瞭會後見傳媒的慣例。 香港已經對李嘉誠越來越不“待見”,而李嘉誠罕見的取消媒體見面會的舉動,也從側面反映瞭他與這片事業起步之地已經漸行漸遠。 欲脫港入歐 李嘉誠在資本市場向來長袖善舞,出售低回報的資產套現,轉而投入高回報的產業。這次出手百佳換回資金,李嘉誠又將劍指何方?脫港入歐是外界普遍的猜測。 人民日報報道稱,早在幾年前,歐洲媒體就刊出李嘉誠欲進軍歐洲的消息。如今借百佳事件,有媒體更盤點出近幾年他在歐洲投資的連串大手筆。 報道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借資產價格下跌和歐元疲軟之機,斥資數十億美元購入歐洲大筆基建和電訊資產,其中包括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以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還以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另有報表顯示,2010年“和黃”歐洲業務占整個集團盈利的比重是19%,2012年底,該比例已經增長到34%。 面對媒體的詢問,“和黃”拒絕評論對歐洲市場投資的判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和黃”目前是英國最大的亞洲投資者,另據市場傳言,“和黃”還有意收購英國曼徹斯特機場。此外,有媒體透露,李嘉誠的“長和系”正在與西班牙最大的電信公司談判,有意收購其在愛爾蘭的手機運營商O2業務。 出售百佳可能獲得大約20億美元收入,從資產回報率和連串動作看,李嘉誠很有可能利用這筆現金,在歐洲市場博取更大效益。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李嘉誠的投資風格跟巴菲特有點像,現在剛好海外市場經濟放緩,資產比較便宜,他就進去瞭。”國泰君安香港高級分析員宋然稱,現在不投資香港和內地市場,可能還是覺得太貴瞭。港媒則評論稱,(香港)仇富仇商情緒蔓延,理性溝通的渠道被激烈社會運動所代替,必然會破壞企業的投資意欲。 李嘉誠確實在“走出去”,以色列、愛爾蘭、荷蘭、奧地利、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四處都是李嘉誠帝國的身影,李氏傢族在海外的佈局,似乎更像是一盤長遠的棋局。 從去年開始,單以和黃為例,集團已宣佈海外收購案例6宗,主要集中在公用事業及電訊行業,涉資共約426億港元。根據和黃年報,2012年和黃的收益總額在海外的占比已經非常高,除去香港收益占比16%及內地收益占比11%,和黃在海外占比已經達到73%,全年收入超過2900億港元。 海外投資佈局 和黃業務包括六大板塊: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地產及酒店、能源、基建和通訊,其中,能源、基建和通訊成為公司“走出去”的重點投資領域。 根據統計,從2012年至今,和黃在海外已經有6宗投資交易,其中歐洲及英國公用基建業務占到一半。比如,和黃利用旗下附屬長江基建大舉收購歐洲公用設施項目,其中對英國的水務、電力及配氣都已建立相當網絡。2012年,英國的EBIT貢獻在集團占比已超兩成,相當於134億港元,而整個歐洲版圖的EBIT占比也達到34%。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2012年7月25日,由長江基建牽頭的財團完成收購英國配氣網絡公司Wales&WestUtilities,作價6.45億英鎊(約77.53億港元),交易完成後,加上長江集團2005年購入的另一配氣網絡公司,兩傢公司將為英國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配氣服務,網絡覆蓋英國約27%的面積。 而在2010年至2011年間,和黃豪斥近千億港元買下英國水務及電力公司,更被媒體評論為“買下英國”,所收購的英國水務NorthumbrianWater及配電網絡UKPowerNetworks,分別為英國7%和30%的民眾提供飲用水和電力,收購價格分別為588億港元及700億港元。 除瞭拓展英國版圖,今年6月17日,李嘉誠旗下財團斥資97億港元(約9.4億歐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B.V.;今年1月15日,長江基建宣佈收購新西蘭廢物管理公司EnviroWaste,作價4.9億新西蘭元(約31.8億港元),這些公司不僅長期收入穩定,而且還在當地具有壟斷地位。 電訊業務方面,2012年年初至今,和黃投資瞭愛爾蘭、奧地利及以色列的多項電訊業務,共耗資約229億港元。 香港營商環境需改變 外媒援引一些知情人士的話稱,華潤創業、日本永旺、泰國首富謝國民、法國超市巨頭傢樂福等都是潛在買傢,但最終花落誰傢還不得而知。但李嘉誠商業帝國之重要,絕對有資格讓外界關註這樁尚無結果的交易。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傑說:“中國超市業態將來肯定會出現被幾個大品牌壟斷的情況,正如國美、蘇寧雄霸傢電賣場一樣,這一動作已經開始。” 有分析指出,出售百佳可能成為零售業進一步整合的前奏,李嘉誠對於旗下零售業務的放棄,至少是一針催化劑,使一批企業對零售業的未來心寒或“死心”。 此外,有輿論指出,李嘉誠若“脫港入歐”,對香港特區政府反省香港營商環境也是提醒。香港《文匯報》社評說,必須看到的是,香港營商環境確實出現瞭一些變化。首先,地產租金昂貴,令香港零售業舉步維艱甚至難以為繼,香港零售業向來受制於高租金。其次,社會泛政治化和仇富情緒上升。文章強調,特區政府和各界均有責任避免香港營商環境繼續惡化。 長實變相減持嘉湖銀座 另據鳳凰網援引香港明報的報道,李嘉誠旗下置富產業信托昨日公佈,打算出價58.49港元,向長實收購天水圍嘉湖銀座商場一、二期。繼早前擬出售百佳超市業務後,長和系短期第2次準備拋售香港資產。有分析員認為,長實今年賣樓成績不太好,故出售嘉湖銀座,提升公司的現金流及盈利表現。 這次交易屬長實系內企業之間的交易,市場視為“左手交右手”,但實際上則是李嘉誠將長實持有的資產,轉售給置富的股東。主因是嘉湖銀座商場,原為長實持股98.47%的巍城有限公司直接全資擁有,而長實目前持有置富30.83%股權。換言之,長實變相減持嘉湖銀座近70%的股權。 【編輯:小生】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查看全文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