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棄守美國 尋找替代市場 |
葉文添 一則消息再次讓中國光伏行業在這個炎熱的夏天陷入寒冬中。 5月18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片制造商存在傾銷,因此將對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征收31.14%到249.94%的懲罰性關稅,而這一次的懲罰性關稅也將會疊加在美國商務部3月份宣佈的2.9%到4.73%的反補貼稅之上。 在此消息公佈後,整個市場一片哀歌,多位光伏企業負責人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11月的終裁難以出現轉機,美國市場大勢已去。而也有企業準備最後一搏,無錫尚德一位人士透露說,近日,尚德、英利、阿特斯、天合等中國一線企業老總們已在私下裡見面商議反擊策略,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抱團反擊 此前,由於搶訂單、價格戰等因素,中國一線光伏企業的幾個大佬們,多半是貌合神離,而今卻聯合應對,足以見雙反對行業影響之大。 英利綠色能源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告訴記者,目前不僅中國一線企業已經聯合起來應對訴訟,而且英利還聯合瞭美國本土的平價太陽能聯盟,及美國光伏上下遊企業,一起來反對這種重稅政策。我們會將這種意見傳達給美國政府,相信會有些影響。 實際上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美國的光伏電站安裝商。王志新對記者說,他表示,中國低價的光伏組件最大的受益者是在美國投資光伏電站的商人,采用中國組件直接降低瞭電站的建設成本,提高瞭內部收益率,這也是這兩年美國光伏安裝激增的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數據顯示,美國有2200傢公司涉及太陽能組件業務,去年安裝方面更是增長瞭109%,而今對中國的光伏組件征收高額關稅,勢必影響到美國的光伏安裝市場。 晶澳太陽能一位人士則向記者表示,中國組件與美國本土的產品相比,成本低於後者10%左右,而征收如此重稅,生意根本無法做,基本上就意味著被趕出美國市場瞭,他認為,從目前來看,這場雙反很難在11月的終裁中出現轉折性變化。在‘雙反’背後也有政治因素,為瞭轉移國內失業率等方面的註意力,因此美國政府的這場強硬立場難以改變。 實際上,若美國最終實施重稅政策之後,中國企業幾乎無還手之力,隻能放棄美國市場。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目前一些光伏企業在萬不得已的狀況之下,已將一些訂單交給臺灣的組件工廠進行代工,為此將損失7%~8%的收益,雖暫時解決瞭出口美國的難題,但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意味著國內的生產線可能面臨停工、荒廢。而也有企業提議在美國建廠來規避政策,但美國的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將會使得這些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失去原有的競爭力。 雪上加霜的是,Solarworld成功在美國提起訴訟之後,已於3月在歐洲提起訴訟,申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若歐洲也采取重稅,中國光伏企業將遭受致命打擊。目前,美國市場並不大,去年安裝量為1.6吉瓦,僅為全球安裝量的6%,而歐洲則占全球市場的80%以上。 上述晶澳人士也表示,據他們瞭解,德國政府並不認可Solarworld的雙反提法,因此歐洲效仿美國的可能不大,但中國的企業和行業協會已經在應對,希望在歐洲能阻止‘雙反’調查立案,一旦立案瞭,什麼結果都有可能。 據一位德國光伏設備生產商對記者透露說,Solarworld在歐洲的訴訟,目前尚在評估階段,政府態度曖昧,既沒否決掉,也沒接受,采取的是一種觀望態度,但美國的重稅政策難免會給歐洲帶來效仿效應。該生產設備商說,在日本核危機之後,德國暫停瞭所有核電站的建設,法國也關閉瞭多傢核電站,因此光伏、風能具有重要的替代性。“從這方面來說,政府需要低價的組件來普及太陽能發電,而不是為瞭幾傢本土企業存亡,將中國組件拒之門外,這會影響到國傢的能源戰略。”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尋找新興市場 在天華陽光董事長蘇維利看來,目前中國光伏行業產能已近40吉瓦,而美國市場的安裝量尚不足2吉瓦,因此,放棄美國並不會造成太多損失,如今當務之急應是尋找其他新興市場。 業界普遍預測,新興市場所占全球市場的份額正在從2011年的7%,以年均70%以上的速度遞增,至2014年占比將達到26%。而中國光伏市場也在快速擴張,今年中國光伏裝機總量將突破5吉瓦,到2020年將達到50吉瓦。 在近日的天華陽光南美光伏項目發佈會上,蘇維利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新興市場中除美國之外,他十分看好日本、南美和中國市場,其中日本的安裝量今年肯定超過1吉瓦,而南美市場近年來安裝量暴增,也很有希望突破1吉瓦。 天華陽光今年就將在智利啟動一個光伏評價上網項目,據蘇維利向記者透露,今年該公司在全球的光伏電站安裝量將達到650兆瓦,其中南美洲就將達到100兆瓦,他介紹說,南美洲的陽光資源豐富,光照時間一般在1600~3000小時之間,而該地區的電價相對較高,而且每年還在迅速上漲,因此,在當地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與火電成本持平,也因此已不需要政府進行財政補貼。 蘇維利另外看好的日本市場,目前光伏安裝急劇上升,據悉,相對於國內1.15元的上網電價,日本的電價高達2元,投資電站收益頗豐。而且日本將在今年7月出臺《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有消息說,未來十年裡日本的新能源發電將達到100吉瓦,其中光伏發電將占很大比重。此前在4月中旬,天華陽光就與超日太陽聯手在日本投資光伏電站項目,將在日本合作開發總量為100兆瓦的光伏電站。 不過,江蘇一傢大型光伏組件企業高管對記者表示,目前日本、印度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市場,但也暗含一些風險。他認為,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較強,而本土又有很多全球領先的光伏電池生產商,在一些工程項目上,中國企業常會遭受不公平待遇;而印度雖然崛起速度很快,今年的安裝量將達到1吉瓦,本土也沒有全球性的大公司,但目前其國內針對中國產品進行雙反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機會背後也是重重危機。 也有些企業因為庫存壓力,去開拓非洲市場,但多半鎩羽而歸。該高管說,他表示,非洲市場雖然是全球日照最好的地區之一,光伏發電收益較高,但多數國傢貧窮,難以購買昂貴的光伏發電裝置,有些地區甚至連電網也沒有鋪設,更別談輸電,而且因戰亂、政局不穩定等因素,貨款也很難收回。 一位晶澳人士認為,日本、南美、印度等新興市場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仍是中國市場。他認為保守估計今年國內有5吉瓦的安裝量,而最好的情況下則可能達到7吉瓦~8吉瓦,如此一來將接近去年德國的安裝量。 而且從長遠來看,要使中國的光伏行業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國市場的份額至少要占到光伏產品總銷量的50%以上。上述人士表示。 等待2014復蘇季 葉文添 5月,就在整個光伏行業一片低迷的氣氛中,也有企業逆勢擴張。 光伏設備制造商德國Manz公司在蘇州的新工廠正式投產,投資規模為2億元,而其工廠的一墻之隔就是業界大佬協鑫光伏。 該公司CEO兼創始人Dieter Manz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去年該公司總收入2.4億歐元,其中70%來自中國市場,盡管目前光伏遭遇低谷,但他仍認為中國光伏市場前景無限,“兩三年之後,中國本土的裝機量肯定會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在Dieter Man看來,光伏行業的低谷大概會在2014年徹底走出,到時產能與過剩將達到一個平衡,而復蘇跡象可能會在下半年就開始出現。他認為,最早復蘇的應該是薄膜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成本低廉,技術又一直在不斷提升,因此具有極強競爭力,而晶矽電池目前技術遇到瞭瓶頸,轉換率難以提升,同時原料成本也已降到谷底,復蘇起來比較困難。 在公司總業務中光伏雖然占據三分之一的收入,但目前來說並不賺錢,我們在用其他業務來養光伏業務。Manz亞洲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國平對記者說,因此蘇州的新工廠除瞭光伏設備外還有平板顯示器、印刷電路板等生產設備制造。他認為,光伏目前雖遇困境,但從長遠來看,勢頭依然良好,僅從中國市場來看,去年的裝機容量為2吉瓦,僅占全球的7%,未來兩三年中國市場將呈現數倍的增長。 關於2014年光伏行業走出谷底一說也得到多數企業認可。在5月的上海光伏展上,包括尚德、英利、杜邦、晶澳等多位人士,也都表示,兩年內光伏行業將實現供需平衡,實現復蘇。 這屆光伏展依舊熱鬧,但與上屆不同的是,氣氛完全迥異。在上屆,擴張是企業們的主色調,多數企業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往往豪氣沖天地表示,產能將繼續擴張,還要在海外建廠;而在本次展會上,企業們相對黯然許多,幾乎所有企業都對記者表示,將無限期地暫停擴張計劃。 據本報記者瞭解,尚德、晶澳等企業從去年至今一直未能有新的擴張,晶澳CEO方鵬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年,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成本低瞭必然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眾多一線廠商一味求大,最終造成產能過剩。 嚴重的產能過剩,引發瞭混亂的價格戰,最終讓90%的光伏企業都陷入虧損的泥潭中。一位光伏組件商向記者表示,在2010年,組件的利潤能達到15%~20%,而現在很多企業的利潤是0,甚至是虧本出售。組件價格一路下跌,放在倉庫裡不出售,隻會虧得更多,而且資金也沒法回流,而出售也是虧損,這讓人進退兩難。 尚德一位人士表示,光伏行業能否在2014年走出光伏谷底,實際上,中國市場將起到重要作用。根據我國新能源規劃,到2020年中國的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50吉瓦,而2015年將達到20吉瓦,實際上,這都是最保守的預計,按照目前的發展,到2014年初,中國的光伏安裝量就將超過20吉瓦,2015年有可能達到30吉瓦。屆時,中國光伏行業一半的產品都將銷往國內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目前一線廠商基本都停止瞭擴張,國內光伏的總產能在未來一兩年內不會大幅增加,而全球的需求仍在上升,因此,過剩的產能便被不斷增加的需求給逐漸消化吸收。目前很多大企業陷於財務虧損,庫存也十分嚴重,因此也沒有能力再進行擴張瞭,這對整個行業反而是件好事。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