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星期日

廣州多傢社區醫院健康檔案造假-社區醫生-健康檔案

廣州多傢社區醫院健康檔案造假|社區醫生|健康檔案

廣州多傢社區醫院健康檔案造假|社區醫生|健康檔案


居民健康檔案。 新快報記者 孫毅 實習生 鄭傢麗/攝 漫畫:王雲濤 登記資料建立健康檔案,方便社區醫生主動關註居民的健康狀況。 新快報記者 龔吉林/攝 (資料圖)

  幾名醫生對幾萬居民實在忙不過來

  不能完成任務要扣工資,每建一個檔政府補貼醫院40元

  ■統籌:新快報記者 陳琦鈿

  ■采寫: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通訊員 黃穗

  新快報訊 你知道有“個人健康檔案”這回事嗎?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是新醫改後一項重要惠民工程,用於記錄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體征的變化、健康情況等。廣州市財政為此專門撥款,為每位居民補貼瞭40元的“健康檔案服務包”。這筆錢,下撥至市內各個社區醫院,用於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免費體檢等公共服務。

  日前,新快報記者接到某社區醫院報料,稱其轄區內4萬多份健康檔案,竟有過半是造假的——因為社區醫院裡僅有的幾名醫生,完成不瞭社區內多達幾萬人的調查量;而如果完成不瞭月任務,醫生是要被扣月工資的。於是,醫生隻能“迫於無奈造假檔”……

  新快報記者接連向越秀、荔灣、天河等多傢社區醫院核實,發現健康假檔現象不但屬實,還普遍存在;而且不少居民的真檔,由於信息無法更新、追蹤,最後也成瞭“死檔”。很多社區醫生大吐苦水:“健康檔案已成社區醫生沉重的工作負擔。人手不足,實在有心無力”。

  對此,市衛生局昨日回應,將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社區醫生的居民建檔工作量,加大電子檔案的進程。而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則建議,健康檔案應該是一個人病史、用藥史、檢查史、體檢史等的動態信息積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健康檔案必須以真實信息化為支撐,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使健康檔案起到預防和指導的作用。

  社區醫生披露

  瞞著居民建檔為應付檢查

  “4萬多份健康檔案,一半以上造假。”昨日,某社區醫院負責人張主任(化名)向記者如是透露,4萬多份紙質檔案,塞滿10多平方米檔案室,以便上面有檢查時拿出來應付。平時就是一份“死檔”。

  有居民不知自己被建檔

  新快報:你們的健康檔案都是真實的嗎?

  張主任:肯定不能說百分百真實,有的來我們這裡看過病的,我們也會拿他們的資料來填寫。轄區內的慢性病人群、65歲以上老年人、0-6歲孩子和圍產保健的育齡婦女都基本是真實的。這部分人不能說是造假,隻能說是照抄,把他們的信息抄到健康檔案上。其實我們也不想這樣做。

  新快報:那有多少份是造假的?

  張主任:像我們社區醫院現在建瞭4萬多份,一半以上(假)吧。我們也去其他社區瞭解過,大傢都是這樣的情況。他們也老實地說:“去派出所、街道拿(居民)資料,抄吶。”現在各社區醫院為瞭健康檔案,窮盡各種辦法拿居民資料。像我們一些很舊的信息也拿來用。

  新快報:造假這部分的居民自己不知道的?

  張主任:是的,不知道。

  新快報:居民知道後投訴怎麼辦?

  張主任:這些資料一般是不會泄露出來。但如果按照上面說的,建好的健康檔案要與全市區域信息系統對接,居民可以上網查詢到情況,那會是很麻煩的事情。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

  新快報:這些檔案有拿出來用嗎?

  張主任:完全沒用。上面來檢查時,再拿出來應付。

  政府有投入居民沒享受

  新快報:為什麼要造假?

  張主任:政府將我們20%績效掛起來,所有的業務量、門診量、健康檔案建檔率都有考核指標,市、區、醫院內部層層考核,不過關就要扣錢。

  新快報:政府每人補貼40元,補貼到位嗎?

  張主任:補貼到位。但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要求,百分之百享受免費體檢等公共服務包的內容,錢恐怕不夠。

  新快報:醫院拿瞭公共服務包的錢,沒服務?

  張主任:沒辦法,有時候請他們來免費體檢,請都請不來。隻能說政府為公共服務投入許多錢,但並非每位居民都願意來享受,像基礎體檢就是這樣。

  ■尷尬

  上門建檔常遭白眼

  “每次入戶調查居民健康情況,能有三成的機會找到人就不錯瞭。”在某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的楊媚醫生說,他們轄區有近6萬居民,但將首診定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數不到8000人,很多居民生小病,也寧願花更多的錢舍近求遠到大醫院去。為瞭做健康檔案,隻能主動上門。

  被人當成騙子、被人嫌煩、被街坊罵……最令社區醫生尷尬的是,帶著一臉的真誠向居民咨詢健康情況,沒想到常遭遇充滿警惕的雙眼,屢吃閉門羹。有一次,楊醫生到一居民傢做調查,這戶人傢無論怎麼樣都不相信他們,還揚言:“你們再不走,我就放狗咬人瞭!”

  “我們壓力也很大,幾乎每天都去社區遊說居民來建檔。”一位全科醫生透露,入戶上門,要花近1個小時才能完成一份紙質健康檔案,因為沒有移動設備,先得填寫紙質的檔案,然後帶回醫院,再輸入到電腦裡。工作量很大。

  什麼是

  個人健康檔案?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是新醫改後一項重要惠民工程,用於記錄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體征的變化、健康情況等。廣州市財政為此專門撥款,為每位居民補貼瞭40元的“健康檔案服務包”。這筆錢,下撥至市內各個社區醫院,用於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免費體檢等公共服務。

  A 為什麼建檔難?

  ■建檔對象:居民

  填檔案涉隱私 健康人群懶理

  傢住廣州市越秀區梅花村街的李小姐日前到社區醫院就診時,醫務人員告訴她:“可以登記資料建立健康檔案,方便社區醫生主動關註居民的健康狀況。”盡管醫生還告訴她,建立瞭健康檔案後,會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提供就醫和飲食等咨詢,但李小姐不為所動,拒絕填寫資料。

  而天河區的廖女士、張女士等十多位居民均告訴新快報記者,她們知道社區醫院一直在宣傳、推廣建立健康檔案,但不以為意。“小區有貼出公告,但不知道這檔案有啥用處,所以也沒認真瞭解過。”

  “我很少生病,大病去大醫院。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哪裡都不知道。”30歲出頭的市民陳小姐說,很多健康的、年輕的朋友都覺得這項服務可有可無。

  新快報記者翻看這份健康檔案,發現要求填寫的內容很細很具體,每份健康檔案有4頁紙。除瞭解居民身體狀況,還要填報體育鍛煉、飲食、吸煙、飲酒情況及傢庭病史等,此外,還要求提供居民身份證號碼和傢庭住址,有些居民擔心泄露隱私,便有抵觸情緒。“然而不填這些信息,這份健康檔案便作廢。”社區醫生說。

  ■建檔人:社區醫生

  居民多醫生少 建檔有心無力

  談起居民健康檔案,不僅一些居民不買賬,不少社區醫生也感嘆“難以開展”。

  “轄區有6萬居民,全科醫生卻隻有幾名,今年的任務是要完成轄區80%的居民健康檔案。”某社區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建立健康檔案導致正常工作無法開展,目前普遍都是在應付瞭事。

  該負責人告訴新快報記者,雖然社區醫院劃歸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醫護人員拿的是定薪,但有考核任務,每月部分工資會掛起來。“如果年終考核完不成相關任務或考核不合格,會扣發這部分錢。”

  “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做這個。”越秀區某社區醫院的工作人員聽記者詢問健康檔案的建立情況,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醫院並無足夠精力進行這項工作,而這樣的情況並不隻出現在這一傢醫院。“我們醫院共有全科醫生8人,卻負責居民8萬人,人員實在太少,都去建檔案,病誰來看?”一名社區醫院負責人介紹,平時的診療負擔已經很重,對於健康檔案的建立,隻能做到居民來看病時為居民建立,平時偶爾進行入戶調查。

  B 建檔難有後患

  怕未完成任務扣錢

  社區醫生隻好造假

  “工作量年年要升10%。”荔灣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對記者透露,轄區內有近6萬居民,今年完成的工作量是八成轄區內常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流動人口要建健康檔案。

  “為瞭完成目標考核任務,不得不造假。”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直言不諱地告訴新快報記者,目前居民多、醫生少、居民不配合的現狀,使健康檔案的建立工作在一些社區醫生眼中成瞭“不可完成的任務”,“就算我們24小時連軸轉,也很難完成”。

  那如何造假?“有瞭居民的姓名、電話信息後,醫生自行填寫居民健康檔案嘍。”有社區醫院負責人透露。新快報記者在越秀區、天河區、海珠區采訪時,不少社區醫院方面均表示,這樣的情況也同樣存在,據一位主任介紹,雖然醫院定期派出醫生護士團隊進行檔案的建立,但到年底也恐怕難完成安排的工作量。

  一些社區醫院表示,健康檔案已經基本覆蓋瞭社區內所有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但對於正常工作的年輕人和少年兒童,健康檔案基本還屬於空缺狀態,隻能造假。

  信息難更新 閑置成“死檔”

  到居民傢填好健康檔案後,社區醫生回到醫院,還需要把這些檔案輸入到電腦裡。某社區的李醫生介紹,健康檔案目前是以個人方式建檔,再按傢庭歸檔,今後還會添加傢庭健康檔案。“通過網絡,社區醫生可以隨時查詢修改自己負責住戶的資料,對其健康狀況進行管理。”

  “健康檔案建立有難度,但如何應用才是更重要的。如果就鎖到櫃子裡,說實話沒什麼意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區醫生告訴新快報記者,由於健康檔案建立後需要定期回訪,回訪的工作量太大,部分健康檔案已成為“死檔”。

  市衛生局:

  不希望為完成任務而建假檔

  “你們反映的問題,事實上我們也有所瞭解,也在根據各方訴求調整工作方案、目標任務。”針對居民和基層醫院反映的紙質健康檔案建設中的困境,新快報記者日前采訪瞭廣州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

  據市衛生局回應,全市統一的信息平臺正在推進,屆時紙質檔案將被電子檔案取代,且居民的健康檔案將在大小醫院進行聯網,可以隨時調檔、更新。針對基層人手少、工作量大的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將研究降低工作量,“我們不希望為瞭完成目標任務而造假,寧願降低任務量,要求保證質量”。

  ■焦點問答

  問:財政花瞭多少?

  答:社區醫院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時,目前按每常住人口每年40元的費用給予補助,其中包含國傢3.5元,其餘由市、區兩級財政安排。當然這40元是包括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等打包在內的11項內容公共服務包的金額。

  問:社區醫生稱建檔很難。

  答:其實有許多方法建立檔案,如通過入戶服務(調查)、疾病篩查、健康體檢等多種方式。由於目前社區醫院的就診率不足30%,確實讓居民來社區醫院主動完成健康檔案有點難度,也導致這項工作的困境。

  問:建立健康檔案之後沒用?

  答:“死檔”現象不敢說沒有。為應對這一問題,我們也正在大力加快信息系統的建設,並促進全市大小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2010年,廣州已經開展建立統一的區域信息平臺,今年廣州市屬醫療機構、一半以上的區的100多傢基層醫院已經聯網,基於這個平臺,已經完成800多萬份的電子檔案。

  問:基層醫院說造假是迫不得已。

  答:成千上萬份檔案,我們不敢保證每份準確、真實,不排除有的社區醫院造假的行為。當然,我們不主張為瞭完成目標任務而造假。目前社區人手確實非常緊,目前每萬名居民配置8名全科醫生的目標還未實現,基層醫療機構確實壓力也大。他們反映90%建檔率工作量太大,我們會實事求是調整降低目標。但目標任務不能低於國傢和省的要求。

  專傢觀點

  廖新波: 有瞭電子病歷 電子健康檔案會自動生成

  一直關註醫改的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稱,他早就留意到基層反映的健康檔案建檔難問題。昨日,他接受新快報采訪時表示,沒有信息系統支撐的紙質檔案是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表現。

  他提出一步到位建立電子健康檔案。他說,有瞭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自然”形成。現在大部分的紙質健康檔案是沒有意義的,充其量就是一次健康人口普查。

  “一次分娩就是一次建檔;一次預防接種、一次看病和入學體檢就是資料的收集;甚至婚前檢查,產前檢查健康檔案就開始形成。這樣的電子健康檔案紙質是完成不瞭的。如果不能累積和統計個人健康信息的紙質檔案拿來幹什麼?”他表示,這並不是紙質與電子並行的問題,而是思維斷裂的問題。一個完整的電子健康檔案系統是多個部門系統的總和。也是反映一個政府的統籌能力和行政能力的表現,但現行體制在信息化建設中凸顯出巨大的浪費!

  廖新波呼籲,在電子信息系統未聯網建好的時候,紙質健康檔案的建立應審慎之,甚至休之。

 

(原標題:社區醫生爆料:健康檔案過半造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