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三道防線護庫區 轉型發展實現綠色崛起|南水北調|綠色|庫區 |
荊楚網訊(記者王淳、魯騰 通訊員王東)從漢十高速土關埡收費站下高速,沿雙向6車道、全柏油路面的丹土一級公路環山而行,兩旁青山如畫。“服務南水北調工程,打造中國水都”、“建設宜居宜業宜旅的工業生態旅遊城市”的巨幅路牌標語不時可見,車行20分鐘就進入瞭丹江口市區。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的日益臨近,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丹江口能否“永保一庫清水送北方”,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也是46萬丹江口人民的神聖使命。6月9日,記者進行瞭一番踏訪。 呵護水源 生態立市 站在丹江口大壩壩頂望去,壯闊的湖面清澈如許,遠處青山層巒疊嶂,沙鷗翔集。 然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丹江口大壩建壩初期過度砍伐和毀林開荒,致使丹江口水庫生態環境功能非常脆弱。目前,丹江口市水土流失面積1600多平方公裡,約占十堰市土地總面積的50%左右。 針對水土流失的嚴重問題,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瞭水土流失恢復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我們設下生態緩沖、綜合治理、生態自然修復三道防線,呵護一庫清水。”丹江口市市長助理蔡文介紹,該市先後投入4億多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全面推行專業化造林、科技化造林、四季化造林、立體化造林的“四化”造林模式,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長防林、低產林改造、天然林保護、綠色通道、森林撫育補貼試點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2013年,丹江口市籌資3000萬元,著力推進以裸露山體生態修復、集鎮及村莊、工業園區周邊及宜林荒山等生態建設工程,全年造林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6平方公裡。統計數據顯示,丹江口市森林覆蓋率已由初期的34.2%提高到現在的50.54%。 發展經濟 “綠色”把關 作為核心水源區,一方面要保護好水源,另一方面又要發展經濟,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丹江口市的答案是:堅持“生態立市”戰略,所有新上項目,一律要過“綠色”環保關。 據介紹,丹江口從服務南水北調大局出發,從自身環境建設和生態保護的需要出發,建立瞭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和監測考核體系,先後關停並轉70多傢污染企業,拒簽瞭不下百個有污染的招商項目;實施瞭農夫山泉、開泰激素、東聖化工公司兩水閉路循環和環保脫硫技術改造;對大壩以上庫區范圍內有可能影響水質企業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並督促引導企業投資新建水污染防治和環保設施,以及環保在線監測設施。投資1.6億元新建瞭城區污水處理廠和六裡坪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 5.5萬噸,城區的生活和工業污水經過處理後已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青山綠水是丹江口市最好的資源,是丹江口市最大的財富,也是丹江口市最有競爭力的發展優勢。該市將“產業鏈條長、發展前景好、能源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作為招商引資的首選條件,加快形成以水資源利用、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為主的生態產業集群。目前,該市已建成農夫山泉、源頭水等4傢水資源利用企業,香港心怡心寶涼茶和蘇打水、國水清泉飲料、北京康為水產品生物加工等10餘個在建新型工業項目即將陸續建成投產。此外,正在火熱建設的乾舜照明、共同醫藥、氮氧傳感器、武當醫藥科技園等一批高科技新興項目,也將成為該市綠色跨越發展的“夢之隊”。 據統計,2013年,該市實施新建及技術改造項目92個,引進工業項目80個,投產項目22個。全市共有123傢規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30億元,其中生物醫藥、水資源加工利用等新興產業實現產值58億元;13傢國傢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37億元。 而從丹江口市統計局得到的數字,該市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74%,而工業總產值卻保持19.4 %的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64.24億元,工業經濟在轉型發展中實現瞭綠色崛起。 在六裡坪鎮孫傢灣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剛拿著剛從大棚內摘下的黃瓜熱情的遞給記者。他介紹,孫傢灣村是丹江口市最大的移民村,除瞭外遷移民2353人以外,後靠內安的一面還有1230人。以前村裡的磚廠、預制板廠都關停瞭,柑橘園也要被淹沒,為瞭讓移民能夠安居樂業,村裡將新開墾的土地進行瞭流轉,建起瞭蔬菜大棚,種植有機蔬菜。現在,村民們除瞭打工收入外,每天在地裡幹活還有80元收入,一年下來收入七、八千元,是搬遷前的一倍多。 據介紹,圍繞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該市大力發展柑橘、茶葉、蔬菜等特色產業和無公害農業,加快林業產業基地和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步伐。目前,全市柑橘面積已達30萬畝,榮膺湖北省水果大縣稱號;水產業已形成11.5萬畝養殖規模,年產水產品7萬噸;發展核桃4.2萬畝、油茶3萬畝,中藥材5.4萬畝…… 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該市還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結合南水北調移民遷復建,重建瞭均州古鎮。圍繞“三區三線”打造旅遊精品,形成旅遊景觀集群,實現山、水、城互動,致力打造環庫旅遊核心區。此外,還結合南水北調移民內安和集鎮遷復建,打造一批生態文化旅遊名鎮、旅遊名村,全市旅遊產業異軍突起。 民生傢園 “護水”為重 丹江口市茅臘坪村農民辛喜玉已連續三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10餘年來,她承包800畝荒山種植核桃,探索果園養雞,建設沼氣池,帶頭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庭院經濟,引導廣大農民保護庫區水源。 在辛喜玉的示范引領和扶持帶動下,丹趙路辦事處已有100多戶農民在庫區荒山上建起瞭生態種養基地,大力推行清潔養殖和清潔種植,全市“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庭院經濟模式初步形成。 該市環保局副局長馮聲虎介紹,丹江口市作為湖北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重點示范區,以農村環保四個“兩”(“兩清”即清潔種植、清潔養殖;“兩減”即農藥減量化、化肥減量化;“兩治”即村莊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兩創”即生態鄉鎮創建、生態村創建)為主線,抓點、帶線、促面,通過集中整治,使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市有近6萬人的內安移民,僅移民集中安置點就有163個。為有效處理這些安置點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消除點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該市在每個安置點都建有規范的垃圾池,並創新建設新型人工濕地組成的污水回收處理系統,相當於每個集中安置點都有數個小型污水處理廠。 丹趙路辦事處同心移民安置點的移民王明友指著長滿美人蕉的人工濕地系統告訴記者,這些植物簡直太神奇瞭,每傢每戶的生活污水從進水口進去,最後出來的就變成清水瞭,無色又無味,還可以用來澆灌菜地。 行走在丹江口市的城市、鄉村,美觀適用的垃圾池、垃圾箱隨處可見,鄉村公路平整幹凈,綠化樹木青翠欲滴,大小溝渠清澈通暢,群眾文明環保行動蔚然成風,一個宜居宜業宜旅,天藍水凈地綠的美麗丹江口,正在南水北調源頭冉冉升起。 2014年元月,國傢環境保護部、財政部通報瞭2013年國傢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和考核結果。湖北省丹江口市被評為“輕微變好”縣,成為全國31個環境質量變好的縣市之一。“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II類飲用水標準,北方人民完全可以放心。”蔡文說。 丹江口市市委書記孫詠平表示,將高舉科學發展大旗,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更加突出生態建設的核心地位,堅持以生態發展為根本發展戰略,以保護水源為“第一要務”,嚴把“綠色”環保關,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構建適應水源地要求的新型生態產業體系,努力實現丹江口市的可持續、生態、綠色發展。
Tags:
company formation,
company setup,
company registration,
開公司,
有限公司註冊,
成立公司,
公司成立,
註冊公司,
公司註冊,
成立有限公司,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seo, e marketing, web design by zoapcon |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丹江口三道防線護庫區 轉型發展實現綠色崛起-南水北調-綠色-庫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