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好政策帶來生活新氣象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穩步向前

好政策帶來生活新氣象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穩步向前

好政策帶來生活新氣象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穩步向前


  好政策帶來生活新氣象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穩步向前

  這兩位老人叫王三娃和王蘭香,原來一直在烏海市海南區公務素礦區居住,一年前,搬進瞭這個依林佳苑社區,這也是烏海市煤礦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房。

  內蒙古烏海市棚改戶王三娃:這是我們的傢,這是廚房,比原來做飯幹凈多瞭。這是我們的客廳,這是吃飯的地方,這是沙發、這是客廳、這是彩電,這是睡覺的地方。

  記者:這是您跟阿姨的臥室,幾室?

  王三娃:這是洗手間,比原來方便多瞭,洗澡、浴霸。

  記者:以前那邊住的房子衛生間方便嗎?

  王三娃:哪有衛生間,沒有衛生間。

  老兩口現在住的是一個90平米的兩居室,說起這個剛剛住瞭一年多的新傢,王蘭香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

  王三娃妻子 王蘭香:我主要是腦梗,現在來這,又是鍛煉的、又是健身器,又是錄音機,鍛煉的我現在這個腿好像就不那樣,以前走路都?的,現在心情也好瞭,鍛煉的身體也健康瞭,可好多瞭,來這個烏海空氣也好、情緒也好,心裡頭可滿足瞭,一輩子想象都沒想到住樓房,這一下又住上樓房挺好。

  丈夫王三娃在烏海市神華集團烏海能源公司做瞭幾十年的采煤工,夫妻倆幾十年來一直住在海南區公務素的老礦區,那裡的生活跟現在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王蘭香:你看以前我們老房子,這是磚、瓦亂七八糟的。唉呀,就是臟,每天衣服、襪子穿上出去就黑瞭,天天洗,水是黑的。

  2012年12月份,王三娃和王蘭香兩位老人在政府的棚戶區改造時搬進來瞭這套新房,當時的價格是每平米2600元,其中65平米以內,政府每平米補貼300元錢,王三娃所在的單位神華集團烏海能源公司再每平米補貼400元。

  王蘭香:礦上有這個好政策,2600元再給補貼點,就住上這個樓房瞭。要讓我買商品樓房我能買起?這一輩子都買不起,想都沒想到,這麼好的政策。

  記者:商品房當時的價錢比這貴多瞭?

  王蘭香:貴多瞭,那時3000多、4000元瞭,已經4000多、5000元瞭好的地方,能買起嗎。

  王蘭香說,自己和老伴年齡大瞭,腿腳不方便,要的是帶電梯的高層樓,價錢要稍微貴一點,其他的一些老鄰居有些是搬進瞭不帶電梯的步梯樓,每平米才1250元,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除去補貼,自傢才拿三萬多元就住進瞭新房。王蘭香說,現在住在這裡,空氣好瞭,買東西也方便瞭。平時除瞭鍛煉身體,她最愛的就是養花兒。

  王蘭香:我愛花,就愛養花,以前在礦區養不活,現在就住樓房花就長的挺旺的、挺好的。

  內蒙古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這些老工人,這些老礦工,為共和國,為內蒙古現在做出瞭這麼大的貢獻,但他們的回報,相對還是少的。我們烏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有這個條件,也有這個可能,給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給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

  在烏海先有礦區後有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瞭一邊高樓大廈,一邊棚戶連片的城市二元結構的格局。五虎山礦、梁傢溝、教子溝、三礦、公烏素礦。這些曾經輝煌、為國傢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老礦區早已變得破舊不堪,根據統計,全市涉及搬遷改造人口將近20萬,占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還要多。烏海市的棚戶區改造的任務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烏海市房產管理局副局長郝利平:我們烏海市的棚戶區居民,大多數煤礦棚戶區,就住著像現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大多數都已經成瞭采空區瞭,也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所以我們采取的方式全部是實施的異地搬遷,就是把所有的礦井居民全部搬入到基礎設施條件好的這種城區,建成區。

  一邊是大量的采煤沉陷區,不能通過商業項目開發變成資金,一邊又是作為國傢第三批資源型枯竭城市,區域面積僅有1754平方公裡,對於烏海市來說,資金和土地無疑是棚戶區改造過程中最大的難題。不過,記者在烏海看到,礦區棚戶區改造異地搬遷的住房基本都是在城市中心區海勃灣區的中心地段。

  內蒙古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段,是位於烏海城市中心區,這個是我們烏海市的城市市民的廉租房,這塊看到是寶鋼棚戶區改造項目,整個這一大片都是屬於煤礦棚戶區和承接區的改造項目,這個是我們商品房開發項目,所以我們這個地段盡可能提供的城市的中心位置,這是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能更好一些。

  一條馬路之隔的這棟商品房現在已經賣到每平米5000多元錢,而這邊的棚戶區安置房扣除各項補貼,多層的步梯樓價格是每平米550元,帶電梯的高層樓是每平米不到2000元。截止目前,烏海市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房9.3萬套,基本建成6.7萬套,有5.5萬戶棚戶區居民、共計15萬人搬進瞭新居。

  郝利平:從2007年,烏海市啟動棚戶區改造以來,一共開發建設瞭1600萬平方米住宅,其中棚戶區改造600萬平方米,占3/1還要多。

  除瞭建房,烏海市還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棚戶區安置房附近的配套設施的建設,讓老百姓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侯鳳岐:我們看到的周圍全部是我們海勃灣區中心城區的棚戶區,大概有一萬一千戶,這個一萬一千戶配套有幼兒園,有這個小學,也有中學,有社區兩個衛生服務中心,配套有3個綠地公園,那麼現在這個綠地公園占地是80畝,使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市民生活,高質量的市民生活,那麼就需要進行基礎設施的配套。

  目前,烏海市通過中央專項補助資金、神華集團補助資金、市區兩級政府財政投入資金、銀行貸款、發放城投債券等多方籌資232億元,用於棚戶區改造和水電氣、道路、學校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棚戶區改造項目“愛民佳苑”、“依林佳苑”這樣的一些小區都先後被評為國傢、自治區“人居環境范例獎”。不過,作為一項涉及面廣、涉及矛盾問題集中的民生工程,烏海市在棚戶區改造中也同樣碰到無法繞開的難題。

  高層安置房銷售不暢  烏海棚戶區改造工程仍需努力

  傢住烏海市烏達區蘇海圖礦區的趙生喜老人今年70歲瞭,和老伴兒在這三間破舊的磚房裡住瞭幾十年,和礦區的其他居民一樣,早就盼著通過棚戶區改造搬進新傢。站在他們傢的門口就能看到對面烏達區正在建設的棚戶區安置房,富強佳苑五期。

  記者:想買嗎?

  烏達區蘇海圖礦區居民趙生喜:想買,也買不起啊,買不起。

  記者:那邊房子多少錢?

  趙生喜:2800元

  記者:2800元買不起,不是還有補貼嗎?

  趙生喜:有補貼,我跟你說,我老伴住院住的,就靠那點工資能攢幾個錢。烏達區蘇海圖礦區居民何占忠:想也不敢想這個高層樓,低的還湊合

  趙生喜門前這一大片棚戶區的居民,大部分也都搬進瞭新的樓房。大傢說的想買而不敢買的這片高層樓房正是烏達區正在建設的煤礦棚戶區搬遷改造項目。一共有3072套房,戶型從70到100平米不等,每平米2800元,眼下馬上就可以交工使用。

  烏海市房產管理局副局長郝利平:進來直接可以入住,這是客廳。簡單的裝修都有。地面,戶窗,這是他一臥室。

  記者:這基本上每傢地板磚都有鋪好的是吧?

  郝利平:都是鋪好的這些。

  》記者:那算上這些裝修成本,大概?

  郝利平:全有瞭,我們2800的價格就全含在裡頭瞭。

  郝利平告訴記者,雖然這3000多套房子馬上就要建成,但是目前棚戶區居民認購的的卻並不理想。在富強佳苑的售樓處,墻面上貼滿瞭房源和各種戶型,但是記者看到,絕大部分是空著的,寫上名字的隻有很少的一部分。

  烏達區房管局副局長何志軍:最大的反映就是反映咱們的房價比較高,現在從3月份開始是二期銷售,現在目前已經交款交瞭33戶。

  記者:現在加起來一共賣出去多少套?

  何志軍:384套。

  3072套的房源,目前認購384套,銷售比例還不到13%。記者也瞭解到,在烏達區以前建設的棚戶區安置房大部分都是6層的步梯樓,價錢在每平米1250元,而現在的高層建築因為建築成本升高加上電梯費用,價格在每平米2800元左右,這讓一部分居民覺得接受不瞭。那麼烏海市為什麼要建設高層安置房呢?

  郝利平:我們烏海是處於我們國傢的地震帶上,建高層更有,更好的抗震性,安全性。高層的采用的是框架減力墻結構,他的抗震性能好,多層是屬於磚混,磚混結構不如高層的抗震。第二烏海面積,區域面積狹小,1754平方公裡,而且又是一個工礦城市,礦區的區民,礦區區民搬遷以後,土地無法利用,所以現有的土地可以改造土地,是有限的,所以蓋高層可以節約利用土地。

  郝利平說,一方面是房屋抗震,另一方面土地資源緊張,因此在盡量壓低成本的情況下建設瞭這個高層建築。

  郝利平:建安成本大概是在1800(元),如果加上小區的配套400到500就是2300,2300你在加上這些還有必須交的一些稅費,再加上3%的利潤,基本就是這個價格。

  那麼,2800的價格在烏海市真的很貴嗎?記者來到瞭附近這個名叫郎峰的商品房銷售處,這一天是周末,但是售樓處的大門緊鎖門口站著一位等待售樓處開門的大姐。

  記者:均價多少錢?

  買房大姐:均價樓盤平均四千來元錢。

  記者又來到一條馬路之隔的裕錦園售樓處瞭解商品房的價格。

  記者:您這個價錢是多少錢?

  售樓工作人員:均價現在是4200元。

  據瞭解,目前棚改房附近的商品房價格都在每平米4000多元,2800元含裝修的棚改房確實比商品房便宜很多。事實上,郝利平告訴記者,在五期動工建設之前,他們曾對棚戶區居民摸底調查,其中大部分表示可以接受這個價格,但現在不到13%的認購率確實超出之前的預料。

  郝利平:調查的時候,很多居民也非常喜歡電梯樓,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他們住電梯樓更加方便,而且安全系數也高,子女也能給一些補貼,但是隨著近兩年,全國煤炭行業不太好,當然影響到地方也是一樣的,這樣的話,據我所知,一些煤炭行業的職工,他們的工資也在下調,這就影響瞭收入,勢必影響到給老人買房。

  經濟的不景氣,影響著棚戶區保障房的銷售。現在,高層的安置房不僅銷售不出去,還占壓瞭很大一部分資金。

  郝利平:占資金大概五億到六億左右。

  現在,烏達區房管部門正在積極的入戶宣傳動員五期房源,進行第二批銷售。郝利平也在努力爭取貸款用於接下來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這個正在建設的打地基的一大片工地就是烏達區煤礦棚戶區六期棚戶區改造工程,用於安置烏達區剩下來所有的沒有搬遷的棚戶區居民。盡管仍然面臨土地緊張和抗震效果等問題,但烏海市仍然把房子建成瞭這樣的多層。

  郝利平:多層的成本要低,這樣我們尊重群眾的意願,黨委政府決定,要再繼續建多層,建多層總的套數在8000到12000套,我們今年,這個是我們今年開工的六期現場,今年要開工4000套。

  侯鳳岐:確實有困難的,對一些特殊困難戶,我們采取政府補貼,組織瞭我們想通過多種途徑,多種辦法,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和居住環境問題。下一步還需要有3.2萬戶需要建設,那麼這個我們利用三年的時間把他全部完成。

  這天上午沒事兒,楊勝老人來到棚戶區六期改造項目,想看看新房建設的情況。想著自己的新傢將會安在這裡,從戶型到規劃圖,老人傢都看得特別仔細。

  楊勝:這地方挺好,有公園,有其他的,都挺齊全的,都挺好的。

  看著這片正在建設的土地,他期待著自己和傢人能夠盡快搬進新居。

  【半小時觀察】

  在烏海的采訪中,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感觸最深的是,無論是棚戶區居民,還是街道幹部,雖然每個人的角色不同,牽涉的利益和責任不同,但大傢都非常支持棚戶區改造。烏海市政府從2007年就率先啟動瞭內蒙古最大的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比國傢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還要早瞭兩年。目前大部分棚戶區已經得到瞭有效的改造。然而,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面對傢庭經濟條件不足的現實,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為有效的辦法。比如,進一步降低建設成本,同時推動社保建設,從生活方面減輕困難傢庭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在發展中,更好地佈局地方經濟,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通過地方經濟的大環境的改善,來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棚改戶的生活水平,讓搬進新居的他們,不僅能夠搬得進去,還能夠住的穩定,住的踏實,住得開心。

(原標題:經濟轉型困境引購房壓力 烏海棚戶區改造探索中前進)

上一頁12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