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展示漂亮報表 難掩創新與品牌軟肋 |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大幅增長。根據財政部網站公佈的數據,2011年1~5月,中央企業(包括中央管理企業和部門所屬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72822.8億元,同比增長43.6%,累計實現利潤5234.4億元,同比增長50.4%。在營業收入、利潤、上繳稅費等方面均表現不俗。中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的大幅增長並不是短期現象。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數量隨著改革重組和調整兼並不斷減少,經濟數據卻都實現瞭高速增長,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由10.5萬億元增長到24.3萬億元,年均增長18.2%;營業收入由6.79萬億元增加到16.7萬億元,年均增長19.7%。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企業改革就開始成為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得益於政策的傾斜,央企快速增長。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數量從169傢整合到122傢,企業資產規模實現翻番,核心競爭力增強。2010年中央企業上交稅金1.4萬億元、超過全國稅收的1/6。相比較199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出三年國企脫困時,全國國企一年的總利潤為213億元,而2010年中央企業利潤達到8489.8億元,按名義價格增長40倍之多。以上亮麗的數據反映瞭我國多年國企改革的重要成就,但是數據背後暗藏的隱憂也不可忽視,否則任其發展將影響我國的發展進程。 壟斷與政策侍遇 不可否認,央企收入高增長得益於一部分壟斷收益。我國現有的122傢中央管理企業,主要分佈在能源、航天軍工、通信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以及運輸、礦業、冶金和機械等支柱行業。由於政策性和歷史性原因,央企在這些領域往往具有壟斷地位,享受壟斷利潤。另外,在市場競爭中,國企享受民企無法享受的好處,例如,在信貸政策上往往能夠享受更優厚的待遇,國企的高福利制度更有利於吸引高素質的人才。壟斷使體制內外兩張皮現象凸顯,並加劇瞭社會不公。體制外的人對體制內的特權頗有微詞、怨聲載道。國傢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加深。一方面國有經濟得到發展,另一方面經濟資源向更少的利益群體聚攏。更大基數的民眾不能享受到體制內的種種好處,對社會的不滿加劇,導致社會關系緊張。體制福利像戶籍福利,固化瞭利益群體,使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渠道壅塞。 相較於央企的高盈利收入,中小企業顯得非常弱勢。近來,浙江等地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困境,引起廣泛關註。中小企業是我國就業的主力軍,數目龐大的有活力的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因為經營的領域不同,不能說央企的發展限制瞭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中央企業的發展具有中小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確實不能與巨無霸規模的中央企業同日而語。中小企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它們面臨的政策環境更加嚴格、信貸條件更加苛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近年來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環境成本提高等問題影響,企業經營困難加劇。相關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如最近銀監會出臺政策,對中小企業貸款實行更大力度的優惠和扶持。 創新與品牌軟肋 盡管“高額壟斷收入”被廣為詬病,但是,在央企改革中,收入該不該高不是最為本質的問題。央企體制機制問題依然是核心問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國企改革初衷是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改革雖然取得瞭很大成效,但是在很多方面依舊任重而道遠。比如激勵機制問題,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央企又承擔宏觀調控的責任,同時比民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010年央企的高層平均年薪在60萬元左右,而他們掌管的企業規模卻以千億計。中石化的“天價酒”等事件說明,在職消費和內部人問題在央企內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又比如政企分開問題,首先是央企的企業傢身份與官員身份的交融,央企的領導人實際上是官員,近年來不斷有央企的高管到地方任省部級領導,也不斷有地方高官到央企任職高管。首先導致的問題是企業高管的經營行為政治化,為追求政績有時與追求企業業績的目標會重合,有時會產生沖突。因為政績往往是短期行為,十年樹木的工作有人做,可能百年樹人的工作就乏人問津,因此中國的央企缺乏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設的支出。 創新能力不足和缺少知名品牌也是央企的軟肋。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增值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國際范圍內引起高度關註。在國內,是否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註。國際發展經驗表明,隻有高投資率推動的連續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並不是成為高收入國傢的充分條件。東亞國傢的發展表明,一個國傢隻有擁有大品牌和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才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邁入高收入國傢門檻的關鍵。而我國的100多傢央企中,擁有國際著名品牌的企業屈指可數,創新能力能夠世界排名靠前的寥寥無幾,反而是像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在創新領域成就突出。 正如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所說,目前中國正處在以國有大企業改革為中心的階段上,這個階段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找到國有大企業與市場經濟最終融合的方式。從這個角度講,國有企業改革依舊任重而道遠。最終一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全球化競爭格局的大企業制度的完善將使中央企業繼續在我國經濟中發揮支柱作用,在創新中為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原動力,為總體社會福利的提高發揮應有作用。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央企展示漂亮報表 難掩創新與品牌軟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