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區域發展:“十一五”成就與“十二五”思路 》(四)

《區域發展:“十一五”成就與“十二五”思路 》(四)

《區域發展:“十一五”成就與“十二五”思路 》(四)


  國傢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

  8 現階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認識基點與衡量標準

  從現階段來看,既要看到解決區域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要清醒認識到解決區域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要結合新時期的要求,把握需要與可能的關系,進一步突破束縛、更新理念、創新思維,以更寬廣視野、更開放思路,深刻認識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認識基點,與時俱進地把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和標準。

  從認識基點上看,一是既要看到解決區域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要看到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際效果的進程快慢,取決於我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三是要在把握總體目標前提下設定階段性目標。

  我們認為,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體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內涵上看,區域協調發展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各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差距應保持在適度范圍內。二是各地區群眾能夠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三是各地區比較優勢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發揮。四是各地區人與自然的關系處於協調和諧狀態。五是不同地區之間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性互動機制。

  9 十二五時期我國區域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十二五時期,區域發展面對的國內外環境十分復雜,區域發展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視野思考,運用系統的思維謀劃,采取綜合的辦法來予以推動。

  區域發展的外部環境存在不確定性。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長期存在、市場一體化深入發展等的影響,區域發展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

  區域發展本身仍然存在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盡管區域發展取得瞭突出成績和突破性進展,但一些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一是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仍在擴大。東中西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格局的扭轉使區域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並沒有根本改變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二是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差異明顯。三是區域無序和不良競爭仍然存在。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將按照經濟規律與市場規則的要求,服務於國傢發展改革工作大局,繼續抓好區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10 十二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與要求

  基於已有基礎、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出發,國傢對未來一個時期特別是十二五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瞭全面部署和安排。總體思路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既是基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來的,又符合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長遠目標的要求,是指導十二五時期地區經濟各項工作的指針。

  按照中央的要求,“十二五”時期統籌區域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堅持“一條主線”,即始終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條主線;把握 “兩個手段”,即充分發揮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導和規劃引導作用,切實強化市場機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基礎性作用;著力“三個基點”,即立足於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立足於推動形成經濟區,立足於建立健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依托“四個載體”,即加強區域規劃引導、完善區域政策調控、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健全區域法規體系;實現“五個目標”,即初步遏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差距擴大的趨勢,把地區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使不同地區人民都能享受大體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發展改革成果;促進區域分工趨於合理,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推動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基本建立開放合作、良性互動機制;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增強。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11 十二五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

  為貫徹中央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具體實踐中,要註意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要把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與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結合起來。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方向,而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現路徑。隻有把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間的合理分工,不斷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空間佈局;才能從各個地區的實際出發,制定有區別的政策措施,加快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二是要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結合起來。在實現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同時,采取有力措施,推進地區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於當前看,應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通過政策傾斜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變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落後的狀況;基於長遠看,則應依靠體制創新,建立健全制度體系,以此保障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擁有享受公共服務的同等權利和實現發展的同等機會。

  三是要把優化發達地區發展與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必須同步謀劃,一體推進,在積極推動發達地區深化對外開放,開展先行先試,努力增創新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老少邊窮、資源枯竭等特殊困難地區的支持。

  四是要把深化國內區域合作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既要深化國內區域合作,加快推進重點地區的一體化發展進程,又要優化對外開放格局,協同推進沿海、內地和沿邊開放合作,實現以開放促合作,以合作帶開發,推動把沿邊地區等邊緣末梢變為前沿地帶,把發展潛力變為增長現實。

  五是要把發揮優勢、加快開發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結合起來。既要充分挖掘當地發展潛力,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更要把改善環境質量、節約能源資源、註重生態安全放在優先位置,積極探索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12 十二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貫徹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這兩大戰略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要著眼於縮小地區差距,主體功能區規劃主要著眼於解決國土優化開發問題。我們將把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結合起來,一方面從各個地區的實際出發,制定有區別的政策措施,加快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同時,實現區域間的合理分工,不斷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空間佈局。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在過去已有基礎上,國傢又出臺瞭未來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意見、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新一輪方略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並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下一階段重點就是要貫徹落實好這些重大規劃和文件。具體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繼續促進重點地區加快發展。還是要著眼於抓兩頭。

  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條件較好地區率先開發開放。鼓勵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繼續發揮帶動全國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轉型的引擎作用。進一步培育中西部地區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加快開發開放,打造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在做好已出臺區域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的基礎上,還要繼續根據需要選擇一些合適區域制定規劃和政策性文件。近期我們還將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戰略、首都經濟發展戰略、中原經濟區戰略等研究,適時將其上升為國傢戰略。與此同時,推動區域戰略從陸地向海洋延伸,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組織編制海洋事業和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選擇一些地方開展試點。要特別指出的是,圍繞改革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展先行先試,國傢已經並將陸續規劃建設幾個特殊試驗區。2009年國傢批準設立橫琴新區,並將其定位為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示范區;2010年國傢批準設立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並定位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目前正在研究設立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問題,初步考慮定位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和示范區。這些特殊功能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開發區,也不是為瞭一般意義上增加幾個GDP,而是具有改革探索意義的試驗區。這些試驗區所要進行的試驗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試驗,而是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試驗,它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縱深方向,關系到未來發展模式完善的取向,是著眼全局、立足長遠的戰略決策。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下一步,我們將研究組織編制新時期扶貧開發綱要,制定實施集中連片和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發展規劃,重點扶持南疆地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秦巴—六盤山等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二是大力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是全面深化區域合作和擴大開放。在深化合作上,要加強產業合作,積極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全面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探索建立東中西合作示范區,促進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要推進區域一體化,促進重點經濟區在基礎設施、市場體系、產業佈局、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要加大對口幫扶力度,總結對口支援汶川災後重建的經驗,不斷完善支援方式,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做好青海等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對口支援和幫扶。加強東中西部地區協作互動,完善合作機制,形成以優勢互補為基礎、市場機制為紐帶、項目和服務為載體的互利共贏的區域良性互動機制。在擴大開放上,要深化沿海開放。充分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國際門戶和東北沿海地區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沿海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從全球加工裝配基地向研發、先進制造和服務基地轉變,率先建立與國際化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強區域國傢競爭力。要提升沿邊開放。深入推進與東南亞合作,加快把雲南建設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把廣西打造成為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積極推進與中亞地區在邊境貿易、能源開發、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進與東北亞地區合作,深入推進圖們江國際區域合作,把內蒙古和黑龍江打造成向東北亞開放的樞紐,積極拓展經貿合作的領域和空間;加快推進歐亞大陸橋及其他國際大通道建設。要加快內陸開放。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以各類開發區為平臺,加快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資源和勞動力比較優勢,優化投資環境,擴大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領域,積極承接國際產業和沿海產業轉移,培育形成若幹國際加工制造基地、服務外包基地。著力打造武漢、重慶、成都、西安等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建設好兩江新區等開放平臺。積極推動武漢、重慶等沿長江經濟帶開放合作。

  積極貫徹主體功能區戰略

  要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進一步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具備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農產品主產區要著力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當前,將著力抓好如下一些工作:

  一是完善分類管理的配套區域政策。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民族、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政策體系。政策支持要特別註重解決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財政收入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弱等問題。如:國傢財政要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二是做好相關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要通過中期評估修訂等方式,使已出臺的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在思想理念、戰略定位、區域佈局和重點任務等方面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銜接。推進地方市縣規劃落實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明確功能區佈局。與此同時,要做好新編國土、區域、產業等規劃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三是建立有效績效評價體系和實施機制。研究制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指導意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在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權責關系,明確各部門的分工和任務,確保主體功能區規劃有效實施。在強化對各類地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評價的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全文完)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