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在保守中消亡?

在保守中消亡?

在保守中消亡?


山西和陜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但在商業比拼上,山西卻絲毫沒有給陜西面子,在全國各地都充斥著晉商身影和商戰的經典案例時,我們也隻能在圖書館裡緬懷對陜商的情愫。究其原因,保守可能是主因之一。和書院門一樣,生於中國古文化領頭羊的西安,卻沒有因此而得名天下,當北京潘傢園、琉璃廠已經名聲大噪時,書院門卻隻是西安當地的一條特色街。

  這次采訪中,這條街的商傢明顯給人一種怕事的感覺。可能由於特殊的行業規則,大傢對於記者深感陌生和排斥。當地的一位老板告訴記者:幹我們這行,自己低頭掙錢就行瞭,不用出名,我們最怕出名,否則到時競爭對手也為難,相關政府也過問,何必呢?

  看來,文物收藏界的不規范還是整個行業無法成規模的一個原因。據瞭解,這裡的商傢大部分都會從北京瞭解最新的行情,無論從進貨、渠道,大部分人都願意來北京完成。首先,北京的市場比較成熟,其次,行業規范也比較正規。王有華說。

  一個市場、一個行業的發展狀況,除瞭大環境的影響外,剩下的就應該是人文因素的影響瞭,畢竟像浙江義烏那樣的縣級城市都已經聞名世界時,西安書院門的確應該反思瞭。雖然將文化商業做出產業化、品牌化不能一蹴而就,但改變商業態度刻不容緩。

  西安人的性格,使得書院門商人們至今無法走出去。西安本地的商人普遍給人的感覺就是過於保守,也許是因為此塊風水寶地幾乎沒有遭遇過大災大難,讓當地人非常知足。這也表現在西安商人身上,他們幾乎不作廣告宣傳,當地媒體也因此而抱怨:廣告收入靠本地企業實現目標,是比較困難之事。滿足也許表現瞭一個人富足、安定的心理狀態。由於古都的優越感,讓西安人很大氣,對事不計較,他們不拼不爭,隻求過得安穩,大環境如此,商人也被感染。

  他們相信,關系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當地商人更希望把錢花在維系政府、社會關系之上,方便其企業更好辦事和生存。這種治表不治根的方法,讓很多抱有理想的企業慢慢淪落下來。

  除此之外,書院門的商業環境應該可以用矛盾二字來形容。由於西安是個開放城市,有很多外來的商人在這裡實現致富的夢想,這些人大部分來自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等城市,這些南方商人張揚、創新的商業經驗和商道規則,使這裡的商業環境越來越成熟。但這也與西安當地商人結下瞭梁子,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讓兩方幾乎不相往來。這種無法合作的局面,也是書院門不開放的原因。

  心有多大,未來才有多大。可以看出,南方一些小城市作坊式的企業,都會把企業目標定為國際化,他們也可以在短短幾年時間把品牌推向國內甚至國際。但西安這個擁有無數文化、歷史、經濟背景的城市,隻有老祖宗留下的兵馬俑、黃帝陵、法門寺這些歷史古跡成為品牌,可考驗西安人自主創新和動手能力的書院門,卻無法風生水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