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高成本攬儲”誰買單?

“高成本攬儲”誰買單?

“高成本攬儲”誰買單?


  一面是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一面是溫州中小企業的倒閉風波,兩者之間有無關聯?

  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本是件好事,證明瞭銀行代客理財的投資能力,但是目前看來,高息攬儲的風向有愈演愈烈之勢,月末和季末理財產品的火爆正暗示瞭銀行資金的短缺程度。

  在資金收緊的情況下,發行理財產品還隻是銀行解決行業困境的一種相對公開的方式。其實你可以說這是利率市場化的先行,也可以說是違規攬儲,但是現在還沒有定論。 曾經在多個銀行有任職經歷的資深產品經理張雷(化名)解釋。

  事實上,除瞭這種似是而非的操作手法,許多被銀監會明令禁止,並且多次整頓的手段仍然在潛滋暗長。

  比如有一些銀行給存款客戶提供高額的返點費。記者就從一傢中型股份制銀行處獲悉,銀行給大額資金的返點一般是日返1‰,尤其是針對季末沖刺的時候,千萬以上的資金在銀行放一天,返點就能高達3‰~4‰,而且資金量越大,返點越高。

  同時,銀行攬儲需求還催生瞭許多資金掮客的出現——他們從事的是銀行的外包攬儲業務,相比之下,贈送禮品,通過降低VIP標準等隻是小打小鬧。

  有業內人士也指出,很多短期理財產品雖然在產品說明書中列舉瞭眾多投資范圍,但是要想在短短數天內獲得較高的預期收益,一般都是靠銀行同業存放或拆借。最後可能還是中小銀行承受比較高的資金利率。7天收益6%,投資債券肯定是不可能達到。張雷說。

  而在這樣層層返點,動輒讓利的攬儲行動中,銀行的攬儲成本無疑會增加。成本增加則意味著要麼壓縮利潤,要麼進行成本轉嫁。有媒體報道,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做瞭一次調查,發現溫州各大銀行貸款利率已經全面上浮30%到80%。

  對於高利率貸款,不差錢的央企自然不會屈從就范,而急需貸款的中小企業則順理成章成為待宰羔羊。許多銀行也借此調整瞭貸款策略,大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所以今年開始轉向小企業貸款,以保證在資金量收緊的情況下,可以做到以價保量。這已經成為眾多銀行共同的選擇。

  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在近日的一次公開發言中就表示出瞭這樣的擔憂: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經處於一個很高的水平,一些小銀行可能吃不消,致使資金緊縮所帶來的貸款利率走高現象嚴重。

  一個可能的影響就是,銀行普遍的貸款利率的上浮會導致民間借貸成本的水漲船高,使得在高成本融資環境下本就苦苦掙紮的中小企業,再也無力承擔進一步的高利施壓。

  或許,接連出現的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事件恰恰說明瞭這個傳導鏈條比想象中要快得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