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 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訂單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近年來,隨著國內制造業成本的逐步走高,“訂單東南移”的趨勢近來愈加明顯。據亞洲鞋業協會昨日透露,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目前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稱,從2003年到2013年,中國制鞋工人工資在這十年中增長3.5倍,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後勞動力成本上升迅速,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加上其他成本上漲,利潤基本被蠶食完。 目前,中國鞋子價格優勢已喪失,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困境,東莞等制鞋基地有不少大廠的工人銳減一半,三成訂單已轉移到東南亞國傢。“如今,東南亞當地鞋廠的管理層中不少人都講中文,主要是從大陸或臺灣派過去,管理水平已與大陸相差無幾,產業配套也逐漸完善起來。”耐克一傢代工廠的負責人稱。 上述負責人還介紹,目前大陸東部沿海地區工人月薪大約是500美元,印尼大約300美元,而越南隻有250美元左右。對於鞋企而言,生產線轉移東南亞後,平均一個工人的工資支出就可節省2000~3000美元,假如是1萬人的工廠,一年就可以節省2000萬~3000萬美元的人工費用,這是非常可觀的。 值得玩味的是,為耐克、阿迪達斯、Reebok等多個知名品牌代工,約占全球運動鞋及休閑鞋市場20%(以批發價格計算)的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9904.TW,下稱“寶成”),近年來陸續在江西、河南、湖南等地新建工廠,但還是趕不上往越南和印尼轉移產能的速度。 寶成前不久發佈的數據顯示,該企業2012年底在全球的生產線一共523條,其中中國大陸的生產線為204條,比2011年底255條減少51條。而寶成同期在印尼和越南的生產線卻明顯增加,印尼從2011年的134條增加到157條,越南從140條增加到156條。 這兩個國傢在之前與中國大陸生產線還相差100條以上,2012年卻縮小到不足50條。對此,寶成方面稱,為配合品牌客戶的訂單配置及善用各地生產優勢,該企業去年將部分中國大陸產能轉移到印尼和越南,2013年持續強化產能調度彈性,讓中國大陸、印尼以及越南三地產能比重更加均衡。 “現在,中國年產鞋130億雙,其中出口100億雙,內銷30億雙,盡管內銷增速迅猛,但在短期內以出口為主的格局還不會被打破,假如海外訂單轉移加速的情況不引起註意,很可能沿海地區的大多數工廠在5~10年都轉移或關閉,這個從業人數高達1900多萬人的鞋業將面臨巨大沖擊。”李鵬如是表示擔憂。 同時,廣州臺商協會前會長吳振昌也稱,“其實,全球總體消費沒有減少,大陸部分訂單正被越南、印尼等國傢瓜分走,東南亞處於產業經濟高速發展期,鞋子、服裝、電子等產業已逐漸與中國大陸勢均力敵。為瞭避免產業大規模轉移影響到就業穩定,中國政府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減輕企業運營成本壓力。”(編輯:薑小魚) |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金融危機以來 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訂單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