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流出資金悉數參戰 機構同時唱多生物醫藥 |
單邊下跌的A股市場中,生物醫藥板塊似乎成瞭唯一的避風港。 自2010年4月6日,房地產調控新政導致A股掉頭向下,截至2010年5月6日,上證指數累計跌幅13.24%,以房地產行業為首的銀行、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更是跌幅接近或超過20%。然而生物制藥板塊則異軍突起,獨領風騷,上述統計區間內逆勢上漲6.38%。 原本生物醫藥板塊就有資金持續介入,而以生物醫藥為主的消費型行業也一直是防守型板塊,所以地產調控新政中,來自地產、銀行、鋼鐵等傳統行業的出逃資金加入戰團。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配合即將出臺的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概念,買方、賣方研究機構合力唱多,一時間,生物醫藥板塊風生水起。 重組概念為王 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藥集團)旗下的兩個上市公司廣州藥業(600332.SH)和白雲山A(000522.SZ)從來不缺乏炒作的概念,從合並重組、亞運搬遷、甲流概念到近期的中藥提價、生物醫藥振興規劃,你方唱罷我登場,雙雙成為A股下跌過程中的明星股。 根據數據統計,在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9日區間內,白雲山A短短20天內累計漲幅高達91.53%,其中包含6個漲停板,而在前述A股單邊下跌區間內,白雲山A累計漲幅24.61%;廣州藥業稍微遜色,在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24日一波行情中,累計上漲71.74%,其中包含5個漲停板,而同樣在近期A股單邊下跌區間內,累計漲幅13.17%。 國內醫藥行業整合是大勢所趨。廣州一位醫藥行業研究員表示,2009年,國際醫藥巨頭整合速度加快,導致國內醫藥行業整合預期明顯,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廣藥集團下屬的、白雲山A的整合,廣州藥業主打中藥,白雲山主打西藥,正好中西合璧。 不僅如此,廣州藥業的內部並購同樣吸引眾多資金進入,市場一直傳聞廣州藥業要收購王老吉的剩餘股權,而2009年,王老吉藥業為廣藥貢獻瞭超過7成的凈利潤,完全拿回股權,廣藥的業績還能翻番。前述深圳私募向記者表示,同時,廣州藥業和白雲山A都涉及亞運搬遷概念,近期西南大旱也導致中藥材價格暴漲,中成藥提價預期也很強烈。 都是些傳聞,搬遷和亞運無關,我們本來就一直在打造廣州醫藥航母。廣州藥業一位高管澄清。 根據歷史資料,2008年年底,廣藥集團董事長楊榮明曾公開表示。三至五年內集團將逐步安排屬下多傢企業陸續遷入廣州國傢生物產業基地番禺園區內,組建廣藥工業園,為打造廣州醫藥航母奠定基礎。 醫藥行業本來就是典型的防禦型投資品種,近年來的增長率都維持在20%左右,市場單邊下挫,資金避險進入醫藥板塊無可厚非,但與以往不同,此次由房地產引發的大盤下跌,幾乎累及瞭所有行業,生物醫藥行業成瞭少數的幾個避風港,大量的出逃資金湧入,造成瞭醫藥股的瘋狂。前述廣州研究員表示,雖然醫藥板塊整體走強,但個股分化還是很大,資金集中湧入的首要對象就是具備重組概念且業績優良的國資醫藥股。 剛剛完成一系列重組方案並以新代碼復牌的上海醫藥(601607.SH)在上述區間內也表現出色,累計漲幅超過18%。 唯一避風港 “生物醫藥板塊的逆勢上漲和以往的板塊異動不同,既不是炒作,也不是資金的抱團取暖。”廣州一位基金經理認為,在整個新興產業陣營中,生物醫藥的“核心”作用已經很明顯,也是發展最健康、最穩定、且高速的行業,“盡管資金的大量湧入使得估值偏高,短期內有回調需求,但長期來看,仍然具有價值投資機會,醫藥行業幾乎是下跌中的A股中唯一的避風港”。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根據全景數據決策終端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進入生物醫藥板塊的500萬元以上大宗資金合計超過瞭80億元,僅僅在4月初以來的A股單邊下挫過程中,就有超過50億元的機構資金進入。外加散戶資金,新進資金絕對超過百億元。前述基金經理表示,已公佈的基金一季報統計數據顯示,共有近40傢基金公司超過百隻基金在一季度重倉生物醫藥股。 而根據證監會行業的分類,基金持有醫藥、生物制品行業的總市值占基金全部持股市值的比例為6.85%(醫藥、生物制品行業流通市值占A股上市公司總流通市值比重為3.64%),超配比例為3.21%,較2009年第四季度上升瞭1.25個百分點。 從持股數量上來看,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基金重倉持股總數比2009年第四季度末上升瞭16.07%;從市值來看,基金公司重倉持有的醫藥股市值合計為473.86億元,比2009年第四季度末上升瞭26.05%。 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加息和通脹預期的存在,以及國務院對房地產進行超出預期的調控,使得市場悲觀情緒濃鬱,市場普遍看淡房地產板塊及與房地產板塊關聯度較高的銀行、建築業、鋼鐵等周期性行業,而作為對宏觀經濟和政策不太敏感的剛性較強的醫藥行業具有明顯的抗周期性。前述廣州研究員認為,醫藥行業還具有良好的成長性。 根據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1~2月,醫藥制造業收入同比增長28.3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5.70%。已披露年報上市公司200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平均增速為55%以上,上市公司表現好於行業整體水平。 爆炒背後的隱憂 根據中國醫藥網的統計數據,2008年中國生物醫藥實現產值8666億元,增長率高達30.65%。而2009年全年生物醫藥產值則突破萬億元大關。 繼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近期有消息稱,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正在緊張制定中,預計2010年8月份前後出臺。 此消息更是讓生物醫藥板塊火上澆油,包括買方、賣方的機構研究員都認為極大利好醫藥板塊。 根據巨靈資訊統計數據,最近一個月內,共計43傢機構發佈醫藥行業研究報告,提出推薦買入的機構為38傢。而作為買方的基金研究員也大多給予買入評級。 (振興規劃)有可能引發一場醫藥行業大整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眾多資金的進場除瞭避險,也有炒作成分。前述私募人士表示自己並不是完全認同研究機構的一致唱多看法,國內西藥基本都是仿制品,自主創新能力非常低,而中藥卻很難推廣到國際市場,中央搭臺,地方唱戲,各省都在搶跑醫藥振興規劃,重復投資多,難有作為,但是基於醫改以及國內醫藥行業的增速,還是很看好。 國傢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樸民也曾警告,從全國來看,重點發展產業少不瞭生物醫藥產業,但不同地區要正確地選擇符合本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傳統行業流出資金悉數參戰 機構同時唱多生物醫藥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