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 |
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3月1日在國會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承認,如果美國和國際社會漠視利比亞當前的亂局,利比亞將可能拖入一場更具災難性的內戰。同一日,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把利比亞驅逐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決議,之前安理會也公佈瞭針對卡紮菲及親信的國際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令,並決定把利比亞境內所發生的反人類罪行為提交給國際刑事法院調查。 現在浮出水面的問題是,隨著國際幹預、大國幹預、甚至是國別幹預等外來壓力的上升,利比亞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從諸種因素判斷,這樣的擔憂無疑是多餘的。 與伊拉克禁飛區法源不同 美國國防部部長蓋茨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日前表示,軍方已向奧巴馬總統提交對付卡紮菲的多個行動方案和應變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利比亞領空上劃出禁飛區,以阻止忠於卡紮菲的軍隊對平民和反對派進行空中屠殺。在利比亞開始騷亂之時,傳出瞭卡紮菲派遣飛機狂轟示威抗議者,有飛行員拒絕執行命令而駕機或棄機叛逃等新聞。 比較來看,利比亞禁飛區與伊拉克禁飛區法源是不同的。伊拉克禁飛區的劃定,來源於薩達姆頭腦發熱侵吞科威特的一次失敗行動,從防禦性的禁飛到最後成為推翻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是個漸進的過程,歷時超過十多年,而利比亞可能出現的禁飛區,來源於人道主義的先發制人式直接性保護,它的禁飛直接隱含瞭軍事進攻的授權,也就是說,禁飛真正實施之日,就是發動對卡紮菲斬首行動開始之時。 目前擺在美軍面前的一個切實問題反而是技術性問題。卡紮菲擁有一支實力超過當年薩達姆的伊拉克的空軍以及地對空防禦導彈系統。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之時,卡紮菲以反恐盟友的身份從歐洲和俄羅斯購進瞭大量先進武器,現在這些武器和戰鬥平臺反而成瞭美國和北約發動軍事行動的心腹之患。由卡紮菲兒子赫米斯和女兒艾莎的軍官丈夫統率的50000多名陸軍、18000多名空軍和8000人的海軍,其戰鬥力並不低。在美國財政預算減赤壓力大增的情況下,五角大樓會巧妙地把利比亞危機視為遊說國會增加軍費預算的好機會,美軍有迫切展開行動的沖動。 與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不同 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前,伊拉克並無內戰,而利比亞目前就是處於一種準內戰的形態。截止到3月2日,忠於卡紮菲的軍隊開始反攻反對派控制的一些軍事設施,如軍用機場等。內戰的產生,證明瞭國內已經有一股足以對抗當權者統治的新生力量的存在,而且這一股力量目前在馬格裡佈和中東是受歡迎的力量,從黎巴嫩公開表明支持利比亞反對派的立場上看,卡紮菲作為大中東權威人物形象已經如碎玻璃一樣散落一地。 由於利比亞存在的龐大的反卡紮菲力量並非是單一政治派別領導下的力量,他們的分散性、甚至是相互沖突性,使目前利比亞國內最大的力量持有者依然是卡紮菲,卡紮菲還有各個擊破的機會。 目前備受關註的是利比亞第二大城市、利比亞石油重鎮班加西的控制者。他們已經建立瞭臨時政府,盡管其合法性目前還不充分,但至少可以逐漸扮演與外部力量溝通的角色。據稱,美國和歐洲國傢正在盡一切辦法與大大小小的反卡紮菲力量的領導人通電話、寫信,目的就是摸準這些分散在各部族各城市的力量的最後訴求,以便對形勢進行全面評估後確定最後能收拾殘局的代理人。 這一點與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不同。美國推翻薩達姆之前,伊拉克內部幾乎找不到一支公然反薩達姆的政治力量或軍事力量。直到美國推翻薩達姆之後,反對派力量才回到伊拉克,從一片廢墟上建立代替原政權的力量,結果代價高昂,伊拉克陷入瞭血腥的教派沖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所以,利比亞即便是一場內戰,也將是一場可控的內戰,因為內戰在最終推翻卡紮菲之前就已經發生,這使反對派各種力量有大量的空間和時間對未來國傢權力安排作出妥協,從而很快渡過民族和解的困難期。 與美國驅趕薩達姆的大勢不同 金融危機使美國等一些主流經濟體通過貨幣寬松政策而向全球輸出通脹,導致許多國傢陷入不穩定狀態,但這不是唯一解釋馬格裡佈和中東劇變的理由。從遠在馬格裡佈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巨變到今天革命之火燒到瞭波斯灣南端的阿曼,說明這一場革命對於這一地區有其普遍性和必然性,而這一大中東的地區國傢政權結構要麼就是威權主義的專制世俗政權,要麼就是中世紀式的君主專制國傢。所以,這一場革命,更多可以視為阿拉伯民族自我覺醒後的力量復興。 這樣的大勢判斷,與當年美國驅趕薩達姆之時的大勢,截然不同。美國以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危害美國國傢安全為由發動瞭戰爭,阿拉伯國傢大多敢怒不敢言,袖手旁觀者眾。但是,今天針對卡紮菲,美國即便不出手,阿拉伯國傢也已經明確劃出瞭恥與其為伍的道德界限,阿盟開除瞭卡紮菲的利比亞會籍。 這樣,如果薩達姆還有垂死掙紮的道義空間,卡紮菲並沒有,目前依然存在卡紮菲自行離開利比亞的可能性。最近,菲律賓的馬科斯夫人也出來勸卡紮菲學當年其丈夫,呼籲其自行離開利比亞,以平息國內動亂。假如卡紮菲和其子女認為離開或能換得安全保證,那他們就會自行下臺,不必非得等到美軍出手轟炸。有傳卡紮菲正往私人飛機裡裝黃金,或飛津巴佈韋流亡,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是保石油而不是搶石油 有一種說法是,美國軍事幹預是沖著利比亞高質石油資源而來的,所以與伊拉克戰爭無異。這樣的說法或許隻對瞭一半。 卡紮菲統治下的利比亞,石油盡收國有,這對石油為主業的東部部落,如班加西等地區的部族而言,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利益分配。但國內石油利益重新洗牌,理論上不影響石油輸出進入國際市場的份額,利比亞高質石油大都出口至歐洲,美國幾乎沒有在利比亞占得石油利益。這一利益格局,與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也是不同的。美國可以為瞭伊拉克石油打一場消耗戰,但美國不大可能為瞭石油在利比亞打一場與伊拉克戰爭同規模的戰爭。 美國在利比亞的行動,如果真有石油因素,那也隻是一場保石油而不是搶石油行動。假如歐洲斷瞭利比亞的市場,那麼歐洲就會在美國壟斷的市場裡加劇與美國的石油爭奪,從而危及美國的石油既得利益。現在石油期貨價突破100美元,中東動蕩也影響瞭其他國傢的石油產量,歐佩克的產能潛力一時也不可能填補利比亞高質原油市場的漏洞。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2日發表一篇專欄文章,質問美國奧巴馬政府在應對中東形勢之時反應過於緩慢。文章稱,參議員麥凱恩懷疑美國政府正在為不行動到處找理由。正如《時代周刊》博客上一篇評論文所言,美國對於推翻一個專制國傢易,建立一個民主替代政府難的經歷,仍久久不忘,這使美國本該可以發揮更大角色的地方,自我退縮瞭。 在確保美國僑民基本撤離利比亞之後,奧巴馬政府日前開始通過制裁和援助兩方面措施下重手幹預利比亞局勢。此外,一些美國專傢也擔心陷入長期內亂的利比亞淪為國際恐怖勢力新的“溫床”。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丹寧指出,一方面,不排除“基地”組織趁機滲透;另一方面,包括“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在內的一些利比亞本土伊斯蘭極端組織也很有可能“死灰復燃”,趁亂起事。利比亞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也門或索馬裡。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作者為財經媒體專欄作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
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
利比亞會成為“下一個伊拉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