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放水養魚”方式讓地方發展保持活力 |
武漢最近幾年不斷提升城市發展目標,從國傢給予的定位——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國傢中心城市,再到最近提出的建設世界城市,在定位變化的背後,有著深刻的背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將啟動內需市場和創新驅動,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於武漢來說,再也不能錯過這輪發展機遇瞭。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期階段,武漢已經錯過瞭很多發展機遇,這使得武漢在全國城市體系中的地位曾經不斷下降。這裡存在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受到瞭宏觀環境和國傢政策的影響。在第一輪經濟全球化中,發展的重點是外向型經濟,沿海、沿邊城市更占政策和地域優勢,再加上我國當時推行的就是“由沿海向內陸縱深發展”的梯度發展戰略,這讓武漢失去一定的發展機遇。 另外,受到國傢分稅制度改革的影響,武漢向國傢上繳瞭大量稅收,這直接導致武漢自身的結餘有限,無力推動城市建設。 總體來說,武漢城市建設處於“補課”階段,不斷彌補前期發展不足、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的欠賬,因此提出“復興大武漢,建設國傢中心城市”的目標也是恰當的,特別是最近幾年,武漢的綜合實力和可用財力有瞭大幅提升,也為“復興大武漢”提供瞭條件。 武漢也具備瞭沖擊國傢中心城市的條件,由於內需市場和高鐵經濟的帶動,以及武漢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科教實力,這都使得武漢具備瞭“復興”的前提。最近,武漢市政府提出力爭讓達沃斯論壇等相關活動落地,也是希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提升武漢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武漢的城市發展基調應該是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的“高速沖擊”,不斷提升自己在國傢經濟版圖中的地位,但是在“高速沖擊”的過程中一定要規避發展風險,特別是政府性債務的風險。 對於武漢來說,負債高是客觀事實,但在全國城市中,武漢並不是負債最高的,債務風險也不是最大的。高速發展與高負債是兩難選擇,謀求超常規的發展必然需要大規模的基建投資,這就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快速發展,盡可能規避風險,但並不意味著要坐失發展良機。武漢必須在“高速度”和“高負債”的兩難選擇中保持必要張力。 當然,武漢也在為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努力。最近,武漢市城建委、城投公司等,與25傢重點民營企業舉辦“政企對接會”,推出總投資約8000億元的重點項目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對於武漢市政府來說,這既是順其自然,也是迫不得已,一方面這順應瞭打破民企民資投資“玻璃門”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吸引民資的方式來緩解基建投資壓力,努力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 總體來說,武漢需要在GDP、地方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基礎上,適度擴大投資規模,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欠賬,並盡可能規避債務風險。同時我認為國傢應該盡快推進稅制改革,解決地方長期存在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矛盾,通過“放水養魚”的方式,讓地方發展保持可持續發展活力。 作者為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報記者張傢振整理 |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通過“放水養魚”方式讓地方發展保持活力_0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