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張蘊嶺:中國聲音在變大 周邊關系超越歷史

張蘊嶺:中國聲音在變大 周邊關系超越歷史

張蘊嶺:中國聲音在變大 周邊關系超越歷史


  今年以來,中國周邊環境呈現出瞭復雜的情勢,與周邊國傢的友好關系一度出現抵抗甚至敵對狀態。國際輿論對中國在外交上的新變化表示擔憂,中國是不是將轉向成一個擁有強硬姿態的甚至具有侵略性的國傢?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先生今日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會發表瞭主題為中國周邊關系環境的演講。張蘊嶺在演講中稱,各種跡象表明,中國一直奉行的和平發展道路的國策沒有變化,周邊關系基本格局和環境也並沒有發生逆轉。

  周邊關系超越歷史模式

  張蘊嶺稱,回顧中國歷史發現,中國強大的時候與周邊國傢的關系比較和諧,中國衰弱的時候周邊國傢關系就變得非常復雜,並反過來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現在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周邊關系發生瞭很大變化,周邊成為一個穩定地區,一個發展合作的地區。應該說百年以來,第一次我們周邊沒有敵對國傢,這樣一個關系的轉變應該說為我們構建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張蘊嶺稱,通過區域合作把中國與周邊國傢置入一種制度構建,超越瞭歷史模式。

  同時,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也向周邊國傢提供瞭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益,因此發展起一種比較平等、相互依賴、相互參與的關系。

  中國的聲音在變大

  2010年以來,天安艦事件極大的損害瞭中韓關系,中國漁船事件使得中日關系陷入空前緊張。在南海地區,美國的介入也對中國東盟關系產生瞭影響,這些突發事件使得一些逆向因素上升,對中國和周邊關系產生瞭損害。

  張蘊嶺分析道,隨著中國實力上升,影響增大,利益訴求也隨即增多,聲音變得更大。在面對這些突發事件時,中國的反應也跟過去有很大差別,中國對美韓黃海策略、美國向臺售武器、漁船事件等都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作出強烈反應,甚至半夜叫他們(日本)駐華大使來談話。

  但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張蘊嶺表示,中國處在一個大的轉型時期,強硬派有著更大的公眾號召力,這些公眾號召力也對決策者產生更大壓力。

  我們看到市場上賣的最好的書是什麼?都是些中華民族處於為王時代要說不等等這樣一些書籍,刻意引起觀眾註意。張蘊嶺說,這樣一些輿論導向和壓力就造成不同的氛圍。所以,在外界來看中國是發生瞭變化。

  基本格局沒有逆轉

  不過,張蘊嶺認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國策不會變,他表示,中國現代化進程非常長,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和平發展環節。盡管發生這麼多的事情,領導人的決策,對外政策,以及最近一系列領導人出訪就可以表明中國還在繼續努力構造這樣一種和平發展環境,來顯示我們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盡管發生瞭一些輿論導向的逆轉,張蘊嶺認為,周邊關系大的格局並沒有發生逆轉,基本關系和基本框架都沒有變化。另外,周邊環境也沒有發生大的轉變。“比如說,中國跟東盟的關系,東盟長期以來通過東盟自身的努力他做瞭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通過區域合作框架把10個國傢放在一個合作的框架上,實現瞭東南亞的和平。第二個就是通過構建不同層次對外關系框架,穩定瞭其他國傢的關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包括與中國的關系,既有經濟合作又有戰略夥伴的構建,還有南中海地區的穩定,這是符合東盟利益,境外矛盾在,中國和東盟發展這麼一個關系大的趨勢是不會改變,東盟會轉向侵美反華的可能性是不存在。”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很難形成反華包圍圈

  對於美國重返亞洲策略,張蘊嶺判斷美國很難形成一個反華包圍圈。他表示,處理得當的話,美國更多地參與亞洲事務可能是一個有利因素。

  張蘊嶺說,美國重返亞洲對構建一個更長的和平發展環境以及避免中美發生對抗有好處。盡管美國有遏制中國上升的打算,但其更多還是體現一種防禦性。他認為,中國的周邊國傢也不會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去反對中國。所以,關鍵還在我們自己,低姿態構建和諧地區和世界。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