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保德信再現“證監原官員”加盟 |
據《中國經營報》獨傢獲悉,上海證監局原辦公室主任陶耿已於1月到任光大保德信。 此前的1月22日,光大保德信發佈公告稱,總經理傅德修因個人原因已於1月21日正式離任,由公司董事長林昌代任總經理一職。一時之間,誰來正式接替傅德修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 對此消息,陶耿對記者坦承:我是1月份到公司擔任顧問職務的,現在光大保德信的總經理是林昌。 光大保德信相關人士則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關於總經理變動沒有進一步的消息披露。 記者查閱公開信息發現,在上海證監局辦公室主任一職之前,陶耿曾擔任上海證監局基金處處長,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瞭解頗深,有16年的監管工作經驗。 顯然,對於業績和規模均急需提升的光大保德信來說,陶耿的加盟不管是擔任顧問還是成為傅德修的繼任者,都猶如一針強心劑。 跑輸同業 不少業內人士歸結為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通病:由於外方股東與中方股東存在諸多矛盾以至於給公司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近年來,光大保德信發展並不順利。 財匯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光大保德信基金旗下共計發行14隻基金產品,基金份額為313.77億份,基金規模255.90億元。與同樣是在上海且幾乎同期成立的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上投摩根相比,光大保德信遠遠落後。截至2012年年末,上投摩根管理基金20隻,基金份額為657.01億份,基金規模603.49億元。 說光大保德信跑輸同業並不為過。如2012年風光無限的短期理財產品,光大保德信就表現不佳。2012年6月20日光大保德信成立的首隻短期理財產品添天利季度開放基金首募金額僅為8.24億元。而幾乎同一時間上報的匯添富跟華安基金旗下的短期理財產品的發行則風光無限。如華安月月鑫首次募集達到180億元,匯添富理財30天首募規模高達240億元。華安陸續發行季季鑫、雙月鑫,三隻理財基金首募規模加起來達到290億元,匯添富緊跟著發行的理財60天首募也達到160億元,兩隻基金加起來達400億元。 顯然,在同城的華安和匯添富靠短期理財產品實現規模飛躍之際,光大保德信卻錯失良機。 而從歷史沿革來看,光大保德信近年同樣在下坡路上艱難行走。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年底當時隻有5隻基金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總份額曾達到歷史高峰411.22億份,可謂驕人。然而隨後的2008-2011年,其總份額逐年縮水,下滑至2011年的307.41億份。2012年僅實現小幅上升,基金份額達313.77億份。 對此中原因,不少業內人士歸結為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通病:由於外方股東與中方股東存在諸多矛盾以至於給公司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然而,業績表現的不如人意或才是規模縮水的關鍵原因所在。 以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為例,光大保德信基金前投資總監袁宏隆曾任該隻基金的基金經理。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在袁宏隆擔任該產品基金經理近四年的時間內,自2007年6月29日至2011年4月26日,該基金整體業績為-0.71%,而同期同類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9.18%,在85隻同類基金中排在第58位。 光大保德信相關管理層人士表示,今後基金規模不會是其首要考慮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提升業績,會更關註如何提升業績,保護持有人合法權益,實現保值增值。同時,根據證監會的要求,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搶占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傅德修曾和同事們一起,在2010年7月擬定瞭2011-2013年發展規劃,涵蓋公募基金、專戶、QDII、QFII、公司商業模式,爭取得到社保和企業年金資格。不過,目前這一發展規劃臨近總結,除在專戶上有所起色外,其他領域都未有明顯進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顯然,力挽光大保德信頹勢,完成前任制定的綜合化發展目標,將是擺在繼任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前監管官員加盟 離開證監會系統,加入公募基金業——對於陶耿的轉型,多位基金業人士表示並不意外。 早在2012年8月,市場就傳出消息稱,任職7年的傅德修將從光大保德信離職,而該公司已經開始積極尋找其替代者。 據媒體報道,目前傅德修已重回股東方。1月28日,保德信金融集團宣佈,保德信投信總經理由傅德修擔任,領導其在中國臺灣地區業務的進行,該任命經過臺灣證期局的批準。 傅德修隻是這一波基金高管大舉離職中的一位。資料顯示,2012年有14位基金公司總經理離職,數量創出歷史第二高點(2011年為19位),加上副總經理和督察長等高管人員變動,2012年內基金公司高管離職數字已經超過50人。這從某種角度說明,行業壓力不斷累積、人才爭奪加劇、股權鬥爭愈演愈烈,離職潮向基金公司高管層蔓延。 此外,今年6月1日,新基金法即將正式實施,同時實施的還有《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將嘗鮮發行公募基金。各路機構加入跑馬圈地,這將更加加劇基金公司的生存壓力。 大公司需要保住他的龍頭地位不被行業內甚至來自基金公司外的競爭壓力打敗,中型公司需要謀求機會進入大公司行列,而小公司更需考慮怎麼活下去,盡管這樣還有很多機構正排著隊等待進入這個市場,所以公募基金的高管們壓力都很大。一位上海基金公司的總經理感嘆道。 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已有紅塔紅土、東海基金等多傢新基金公司獲批,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擴大至74傢。而證監會基金公司設立申請審核情況公示表中則顯示,目前仍有8傢基金公司正在排隊審批。其中,中原英傑華基金、江信基金、湘財三星基金、華西群益基金以及華潤元大基金已經第一次書面反饋意見;而前海開源、圓信永豐、國開泰富三傢基金公司則處於已受理狀態,正在征求意見中。 在此背景下,人才流失成為基金公司發展路上的緊箍咒,尋找和儲備人才成瞭當下基金公司共同的重要戰略安排,同時也成為基金行業瓶頸突破的一次契機。 來自於監管層的人士本身也是由於諳熟制度,有著人脈和專業雙重優勢,成為瞭很多基金公司爭相引入的人才。 離開證監會系統,加入公募基金業——對於陶耿的轉型,多位基金業人士表示並不意外。陶耿表示,其已於1月到任光大保德信,擔任顧問職務。 公開信息顯示,陶耿為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歷任上海證監局機構二處副處長、基金處處長,於2011年10月左右轉任上海證監局辦公室主任,於2012年12月從證監局離職。此前亦有央行上海總部的工作經歷。據瞭解,陶耿對基金業研究頗深,於2011年撰寫博士論文《論契約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之優化》,詳述其對基金業問題的諸多思考。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2014年1月5日星期日
光大保德信再現“證監原官員”加盟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