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鮑爾默退避賢路 微軟終結“銷售為王”?

鮑爾默退避賢路 微軟終結“銷售為王”?

鮑爾默退避賢路 微軟終結“銷售為王”?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微軟CEO鮑爾默在8月23日正式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退休。曾經IT業界最為輝煌的微軟公司,也將進入一個漫長的轉型、盤整時期。

  鮑爾默決定隱退略感突然。此前幾年,投資者早就提出微軟應該更換CEO的要求,微軟和鮑爾默本人對這種聲音置之不理。就在7月份,鮑爾默剛剛宣佈瞭微軟的新組織架構,開始對微軟動“大手術”。但一個月之後,他便做出隱退的決定。以鮑爾默的性格,他一定不甘心這種謝幕方式,但這卻是華爾街樂見的結果,微軟股價應聲而漲。

  輿論對於鮑爾默的評價已經鋪天蓋地。其中有兩組數字耐人尋味。一是截至1999年最後一天,即鮑爾默上任前日,微軟市值為6000億美元;而在他宣佈卸任的前一天,微軟的市值為2700億美元,減少3300億美元。二是鮑爾默掌印微軟的13年裡,將公司的銷售額從當年的253億美元遞增到743億美元,營業利潤從117億美元增至267億美元,並積累瞭高達630億美元的現金。

  優秀的“二把手”

  鮑爾默從跟隨比爾·蓋茨開始創業,至今已經在微軟工作瞭33個年頭,作為微軟多年的領導者,他骨子裡都是微軟的DNA。“蓋茨和鮑爾默的配合非常完美,他們是美國企業‘雙人執政模式’的最佳標桿。從這一點上講,鮑爾默在微軟的成功史中起到瞭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創新研究中心創始人金錯刀強調,在美國企業中流行的雙人執政模式,即一個創始人負責產品,另一個負責運營。

  金錯刀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鮑爾默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銷售型領導,他在任期間推動微軟最大的變化就是推動多品牌戰略。”很多傳統IT公司不會做品牌,而鮑爾默在2000年之後幫助微軟成功塑造瞭多品牌,其中XBox更是傢喻戶曉。

  鮑爾默本身擅長運營,他在微軟建立瞭一套強悍的數據考問體系,對公司的管理推進非常強勢。“在鮑爾默推動的這套考問體系之下,員工開會從不說虛的,而是直接用數據說話。”金錯刀說。

  一位來自微軟中國的前高管在記者采訪中指出:“鮑爾默對於微軟最大的貢獻是把其從一傢單純的軟件公司改造成一傢軟硬兼備的公司,而且給微軟制定瞭‘雲+端’戰略,這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戰略,也符合時代的趨勢,同時又把微軟所有業務部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2011年的時候,鮑爾默又將之明確為向“服務+硬件”轉型的戰略,這種說法比“雲+端”更容易被業界和客戶所理解。在鮑爾默的帶領下,微軟在“雲”方面的優勢已經建立,成為領導廠商之一,但缺憾是在“端”方面還遠遠落後。

  但隨著PC時代逐漸走向終結,在移動互聯網新時代,耀人眼目的公司的領導者大多是偏向產品工程師和設計師的人,鮑爾默PC時代的基因,在移動互聯時代開始顯得格格不入起來。金錯刀分析,“鮑爾默的性格特質更適合做二把手,而不是一把手。他不是一個產品經理,在IT業界,特別是近些年快速變革的時代,不由產品經理決定企業的方向是一個最大的忌諱。”

  被動追趕而非引領創新

  與鮑爾默取得的耀眼成績相比,其2005年以來獨掌帥印後的失誤也極為刺眼。在搜索領域和社交領域,微軟在互聯網浪潮中始終沒有踩在點上,錯失良機;而在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市場的失利,更是鮑爾默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遺憾。

  面對谷歌的崛起,微軟曾試圖建立自己的網絡搜索架構,但當微軟推出LiveSearch搜索服務時,谷歌早已成瞭字典裡的正式詞匯;緊接著,微軟將搜索服務更名為必應,希望為其帶來新的閃光點,同時微軟還與雅虎結盟,試圖結束谷歌在搜索市場的壟斷佈局。然而,這一連串的滯後動作並沒能最終確立起微軟在搜索市場的競爭優勢。

  在蘋果、谷歌、亞馬遜等IT新銳在移動市場瘋狂搶占先機時,微軟似乎隻有亦步亦趨之力,毫無創新進取之功。蘋果公司iPod熱鬧登場後,微軟緊急推出音樂播放器Zune;蘋果推出iOS,微軟急忙跟進WindowsPhone操作系統和WindowsAzure雲計算平臺;谷歌通過免費開放安卓系統爭奪智能手機市場,微軟又倉促開發WP平臺;蘋果推出iPad和谷歌推出安卓,微軟跟著推出Surface平板電腦。

  在采訪中一位微軟中國區前高管也指出:“微軟雖然已經開始佈局雲端,但在‘端’的方面還有很多欠缺,做得不理想。微軟在這個領域已經被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後面,盡管微軟也很努力地建生態系統,推新產品,但市場的接受度並不高。微軟仍是處於追趕的處境,沒有不一樣的創新,用戶也漸漸失去耐心。”

  目前微軟的業績看上去仍在增長,但是分析師認為這屬於慣性支撐,完全在吃老本。

  現在的微軟,還有很好的現金流,大量的現金儲備,更因為常年的高研發投入而擁有的技術與專利,因此微軟完全還有轉型與重振的機會。這時候鮑爾默的隱退,正是為微軟的“基因再造”讓路。

  換人易,換腦難

  “微軟對市場需求的把握有些遲緩,又受到傳統的成功理念的束縛,革命性的創新太困難瞭。”微軟一位前高管認為,微軟曾經的成功是如今轉型中最大的包袱。另一位微軟中國現任高管也告訴記者,鮑爾默其實有非常強的改革意願,但在真正推動改革的時候,龐大的微軟體系內部中的既得利益部門首先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正如眾人所知,鮑爾默是一位強硬的管理者。他早就已經認識到微軟必須要做出徹底的變革才有機會,但當這樣一位強硬的管理者都難以推動微軟內部的變革,什麼樣的CEO接手才能真正挽救微軟?

  微軟前高管認為,微軟內部提拔起來的人,都很難有超過鮑爾默的成績。他更看好從互聯網公司挖來一位CEO,同時董事會充分賦予其權力。“隻有外面請來的CEO才有可能帶來變化。”

  金錯刀認為,微軟現在最大的敵人、最大的危險,就是仍然存在的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存在,微軟人並沒有意識到徹底革命的必要性。“對於微軟這麼大的企業,有很強的軟件基因,很難通過換一個CEO就能夠改變一個企業。”

  在金錯刀看來,微軟的轉型還需要“借力”:一種可能是來自內部的力,也就是企業自身真正面臨生死難題的時候,或是內部遭受一輪巨大的陣痛,摔一個大跟頭;第二種是借外力,比如通過重大收購(類似HP收購康柏),實現兩個公司基因的碰撞,從而改變微軟的傳統基因結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