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深陷“異物門” 四年七次被曝含異物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北京的劉先生稱今年3月在西莊衛生室購買瞭一盒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葡萄糖酸鈣口服液。一個月後,劉先生在1歲多的兒子服用該口服液時,發現瓶內有一個黃豆大小的灰綠色片狀物體,經確認,出現異物的藥品有效期是2013年11月,劉先生進而排除瞭藥品因過期出現異物的可能,劉先生隨即向三精廠商進行瞭投訴。 然而,面對投訴和媒體報道,三精制藥卻選擇瞭沉默。據北京晨報報道,當企業出現負面信息時,一部分企業雖然嘴硬,堅稱無辜,四處發聲明為自己辯護,但態度至少是積極的,說明企業很重視自己苦心經營的口碑,愛惜羽毛。不過,也有一些企業在面對不利報道時,學鴕鳥,把自己隱藏在事件背後,三緘其口。當然,每個企業的危機公關不盡相同,沒有孰優孰劣,隻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息事寧人便是公關成功。然而,面對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企業的沉默顯然不是負責任的表現。假如三精的口服液果真如網上報道的那樣多次出現異物,而且異物出現在以小朋友為消費主體的三精葡萄糖酸鋅、酸鈣口服液中,一旦異物被小朋友誤服,後果不堪設想。假如三精口服液並沒有上述諸多的異物門事件,那麼面對這樣不利於企業形象的流言,三精又為何不早早站出來為自己辯白呢。也許三精信奉清者自清。可是,在毒膠囊事件中,一些知名大藥企也被牽涉其中,導致公眾的信任跌至冰點。三精真的能讓我們放心嗎?相信消費者心中自有答案。 據悉,從2009年至今短短的4年時間,三精異物事件出現達7次,出現異物的藥品以口服液、註射液居多。藥品中的異物究竟從何而來?藥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再到包裝、滅菌的整個過程中,到底有沒有混入異物的可能?就這些疑問,記者采訪瞭一位制藥企業的業內人士。 該業內人士介紹,生產一支口服液要經過多道工序,首先要將所有原材料溶解,然後進行配制,配制好的藥液要經過過濾,以去除異物,按道理,過濾後的藥液是不會存在異物的。不過,也不能排除過濾過程中,濾網、濾芯中掉落的雜質進入藥品終端的可能。這是異物進入口服液類藥品的第一個可能環節。 過濾後的藥品要進行灌裝、加蓋。加蓋是異物可能混入藥液的第二個環節。口服液的瓶蓋一般都是膠塞和鐵皮組成的,自動加蓋機將瓶蓋直接套在瓶口,然後進行壓蓋、加蓋、旋蓋步驟,旋蓋過程中,有可能會帶入一些膠塞裡的橡膠異物到瓶中。 加蓋後需要對藥品做滅菌處理。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滅菌後,生產人員會對藥品進行出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燈檢。燈檢就是由工人拿著藥液,透過燈光的光線查看瓶中是否有異物,這裡檢查的異物主要是玻璃屑,加蓋過程中如果玻璃瓶沒洗幹凈,玻璃屑就會留在瓶子裡,通過燈檢一般都能發現,其他異物在這個環節也能被檢查出來。 這是從生產環節來說的,從本身藥性來分析的話,如果產品本身的穩定性不好,有可能會形成沉淀,讓消費者誤認為是‘異物’。碰到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看一下說明書,如果說明書中註明‘產品需要搖勻後服用’,說明沉淀屬藥品正常情況,消費者可以服用。但是,如果說明書註明產品屬於沉積液,那麼就沒有沉淀性異物發生的可能,此時如果發現藥品中有異物就不應該喝瞭。 該業內人士表示,口服液出現異物並不是一種常態現象。“如果是經常出現異物,一方面可能是產品設計上出現瞭問題。但假如說該產品面市初期是穩定的,經過一段時間後經常出現異物問題,就說明質量控制這個環節有問題瞭。”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編輯:尚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
三精深陷“異物門” 四年七次被曝含異物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