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星期日

一對多虧損再調查:絕對收益的期限之困

一對多虧損再調查:絕對收益的期限之困

一對多虧損再調查:絕對收益的期限之困


  不少一年期一對多產品將在9月陸續到期,不但沒有給客戶創造絕對收益,反而虧損10%。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曾深入采訪投資經理,瞭解一對多業績欠佳背後的投資失誤(見本報2010年8月16日B8版《一對多遭遇滑鐵盧,投資經理集體思過》)。

  然而,作為創新業務,一對多業績不佳,並非僅僅是投資經理的失誤,它與產品期限、對客戶定位的理解及基金公司的戰略密切相關。

  以客戶的虧損為代價,在喪失客戶信心的同時,基金公司正在喝下他們盲目迎合銀行和客戶需求後釀成的苦酒。

  一年期影響運作

  到期清盤,還是延期?這是擺在投資者和基金公司面前的一個難題。

  據記者瞭解,不少基金一對多產品凈值在0.9元附近,到期清算會導致客戶虧損近10%。為此,基金公司希望將產品再延期一到兩年,以便在未來扭虧為盈。然而很多客戶並不贊同。這也讓基金公司對2009年迎合銀行和客戶需求的媚俗行為後悔不已。

  一位投資經理回憶說,早在2009年推出第一隻產品時,基金公司已經意識到未來市場的波動很大,一年期做絕對收益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萬一碰上市場不好,投資經理連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都沒有,留給客戶的隻是虧損。為此,他們判斷兩到三年期的產品更適合做絕對收益。

  然而,由於一對多缺乏過往業績參考,銀行和客戶普遍要求產品的期限為一年。於是,多數公司選擇瞭發行一年期產品。

  但實踐發現,期限為一年,對投資操作會有不利影響。

  產品運作之初,是當做公募基金一樣,沒有考慮期限問題。但當期限隻剩下半年時,心態變得急躁,更追求短期效應,亂瞭陣腳。深圳另一位投資經理直言,一年期限要求他們對投資品種的短期及中長期看好,與產品的期限結合起來。而當到期期限臨近時,投資經理更多采取輕倉等待到期。7月市場走出11.1%的反彈行情,很多個股的反彈幅度高達30%,但6月減倉的不少投資經理,一直保持較低倉位,錯失反彈良機。

  遭遇一年期產品運作失敗後,基金公司開始重新思考期限的問題。一年內給客戶絕對收益,還是有一定困難,一般兩到三年會比較合適。一位資產規模排名前十傢的專戶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業內都在反思期限問題,以後新發的一對多產品,更多會是兩到三年期的品種。

  理解絕對收益有偏差

  除瞭期限定位影響操作,一對多的失利,還與投資經理對絕對收益的理解及基金公司對此業務的發展戰略密切相關。

  專戶投資人對收益要求比較敏感,熊市少跌或不跌,牛市跟上市場漲幅,賺錢是第一位。前述專戶業務負責人說,經過這一年接觸,他發現高端客戶對業績的穩定性要求很高,客戶希望資產穩定地增值,隻要有10%~20%的回報就很滿意,並非要求30%~50%的回報。

  一對多的虧損還跟投資經理及基金公司急功近利的戰略有關。有些投資經理想在市場打出名聲,給自己更高的溢價,風格很激進。前述專戶負責人直言,一對多的投資經理多是新手,缺乏實戰經驗和對市場的敬畏。

  另外,基金公司也是放大風險的背後推手。有些公司急功近利想把專戶業務做成招牌,多募集一些資金。前述負責人透露,上海某基金公司急於想在專戶業務樹立標桿,以高風險來追求高回報,但目前有多隻產品出現虧損,遭受客戶質疑。

  無論是哪些因素造成的虧損,基金行業在反思過程中普遍意識到的一點是:需要把握客戶的心理做投資,應該將他們對絕對收益的理解貫穿到投資之中。“所謂絕對收益是你跌的時候少跌一點,但漲的時候也可以少漲一點,要把波動率降下來,這才有絕對收益,從更嚴格的角度看,絕對收益的跌幅不要超過2%,才有真正的絕對收益。”一位投資經理反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