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國標是否出臺陷爭議 白酒塑化劑新標準遭遇“難產”

國標是否出臺陷爭議 白酒塑化劑新標準遭遇“難產”

國標是否出臺陷爭議 白酒塑化劑新標準遭遇“難產”


  白酒塑化劑新標準正在各方激烈的爭議中遭遇難產,爭議的焦點開始由何時出臺塑化劑國標延伸到出與不出。

  就在涉及整個行業食品安全風波仍在持續蕩漾之際,白酒行業在塑化劑、勾兌門等事件陰影籠罩下陸續迎來瞭2013年1季報這張暗淡的成績單,白酒行業的增速下滑仍在繼續,被寄予厚望的塑化劑國標能否成為白酒止跌企穩的救命稻草呢?

  然而厚疾纏身的白酒行業很難迎來一蹴而就的救贖。

  國標出與不出的爭議

  白酒行業的塑化劑新標出爐復雜程度遠超想象。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馬勇透露,白酒塑化劑指標將在兩個月內出臺,新標準由國內外近十傢食品檢驗機構、研究中心等共同研究制定。這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關於酒類產品塑化劑限量標準。俗稱白酒塑化劑國標,按照相關媒體援引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的解讀,80%的酒企都將因放寬的國標受益。

  這則被指為酒企放寬塑化劑限制的消息一度刺激沉寂多日的白酒股4月10日集體飄紅。在13傢白酒上市公司中,酒鬼酒一度漲停,有9傢公司股價漲幅超過4%。

  然而,馬勇隔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未說過將在兩個月內出臺放寬白酒塑化劑標準的新標準。他表示:近兩個月以來,相關監管部門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單位,正在收集風險評估數據,研究制定相應的塑化劑限量值。

  記者隨後采訪瞭國傢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四川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院等此前對茅臺、五糧液等產品進行塑化劑檢測的機構,得到的答復均為尚未接到白酒塑化劑新標準的任何信息,目前執行的檢測標準依據仍然為衛生部2011年6月22日發佈的衛生部551號文,即《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中規定的DEHP、DINP、DBP(三種塑化劑)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mg/kg、9.0mg/kg和0.3mg/kg。

  這條被指僅為食品塑化劑參考標準並不符合白酒這類特殊食品的標準為何仍被沿用,白酒塑化劑新標準為何仍然遲遲難產?

  食品行業的種類非常多,不可能都像白酒一樣要逐一去制定標準。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主任董金獅說,白酒首先應符合衛生部對食品的規定,沒有必要專門制定關於酒企的塑化劑標準。

  而在白酒行業資深人士魏玉良看來,塑化劑事件被放大到整個行業首先就是中國酒類流通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為酒鬼酒推脫責任的產物,而不管作為中國酒類流通協會,還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從法律意義上講並沒有制定塑化劑新標準的權力,因此即使這些行業協會牽頭制定新標準也很難塑造權威性,反而有為酒企開脫之嫌,由於國際上對白酒塑化劑均無一個具體標準,即使制定出來也很難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監管標準出臺更為迫切

  相比於塑化劑新標準遲遲難產,更為困難的是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與產生途徑以及由此衍生的白酒安全事件的監管標準。

  國傢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也指出,環境中存在的塑化劑對食品也有影響,如土壤、水中的塑化劑可能進入食品鏈。“加上白酒生產輸送過程難免與塑料制品接觸,甚至瓶蓋上的塑料扣都可能是塑化劑含量產生的來源,這些在遷移過程中產生含塑化劑的方式目前是沒有辦法防范的。”四川一傢知名酒企的總工程師向記者透露,與其費盡周折地去制定塑化劑新標準,不如按照衛生部對食品行業的統一要求規范各酒企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的原料及工具使用。“事實上,2011年末到2012年上半年,大多數知名酒企都通過原料及傳輸工具的整改,解決瞭白酒中塑化劑含量可能超標的問題。”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多位酒企負責人也表示,國傢權威檢測機構已經擁有能夠檢測出塑化劑的方法。據瞭解,國傢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可檢測17項塑化劑指標,而國傢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機構檢測一個白酒樣品的單個塑化劑指標收費標準從1500元到2000元,檢測後一般要20個工作日才能出結果。

  問題並不在於出不出臺新標準,而是相關行業協會和主管部門能不能真正實現對酒企的約束,解決執行即監管標準的問題。 魏玉良表示,包括白酒行業在內,中國企業在出現某些食品風波時,習慣性思維就是指責標準缺失。事實上,中國相應標準的數量並不滯後於國外,滯後的是監管執行的力度。

  董金獅介紹說,臺灣在經歷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後,從食品生產源頭和後端產品都加強瞭檢測和控制,一旦發現超標,就視為非法添加,將嚴厲處罰,由此倒逼企業必須控制生產前端,而不是靠制定標準卻忽略監管。

  歐美等國傢一旦發現問題產品,企業很可能被罰款到倒閉停產,而中國持續出現超標產品,企業卻依然還在生產、銷售。魏玉良表示,盡快執行嚴苛的以罰代管遠比制定新國標更為迫切。而事實上中國白酒界包括酒鬼酒在內並未對涉及超標的產品進行召回,行業監管顯然隻是紙上談兵。

  安全陰霾繼續籠罩 庫存難題沖淡白酒業績

  白酒界在試圖通過塑化劑新標準尋找白酒塑化劑添加元兇之際,非法勾兌之風仍未斷絕。

  日前,在全國知名的白酒原酒生產基地四川邛崍、宜賓、瀘州等地多傢小酒廠被爆出使用容易產生塑化劑的香精香料勾兌生產白酒,而這些白酒又被當做部分知名酒企勾兌成本使用的原酒。

  包括塑化劑在內的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是前幾年白酒企業盲目擴產導致原酒產能不足所產生的安全問題後遺癥。上述知名白酒企業總工程師表示,白酒行業的超速發展的確導致瞭部分酒企為瞭市場不顧原酒安全問題,由此爆發塑化劑等問題。

  塑化劑等問題為酒企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白酒增速迅速下滑。酒鬼酒預計該公司2013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僅為800萬元~1200萬元,同比下降90%~93%;茅臺一季報也顯示該公司一季度凈利增兩成,為近3年增速最低,而預收賬款則下降43.70%。

  受政策和塑化劑等安全事件的持續影響,白酒企業特別是高端白酒經銷商庫存嚴重,影響瞭經銷商預付款的給付能力,導致酒企業績慘淡。國金證券白酒行業分析師張勇表示。

  尚普咨詢在《2013-2017年中國白酒市場分析調研報告》中指出,如果相關行業協會制定放寬塑化劑標準會對白酒行業形成直接利好,但白酒行業的後續發 展仍然危機四伏,例如產能過剩的問題,消耗庫存仍然需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預計白酒行業將進入為期3到4年的調整期。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