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張蘊嶺-中國需要審時度勢

張蘊嶺:中國需要審時度勢

張蘊嶺:中國需要審時度勢


  從東盟自由貿易區到東亞合作新景觀,再到中國對外關系的重新定位,中國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的研究一直為各界重視,他曾多次作為官方專傢組成員制定相關規劃。他認為,目前,中國介於強與不強,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階段,更需要審時度勢,對度要準確把握。

  強與不強之間的大國

  《中國經營報》:當前有輿論認為中國開始奉行進攻型新外交。從重新定位來說,中國是不是應該有一個新作為?

  張蘊嶺:盡管我們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但是綜合指標大部分還較為落後,因此不要輕言改變。

  從對外經濟戰略上看,過去,我們一直著眼於如何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出口、擴大生產能力。如今我們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市場很難容納我們這樣的出口持續高增長。我們需要進行調整。我個人覺得中國的制造業大規模向外轉移不現實,因為,一是自身的轉移能力,二是我們自己的內部發展空間。對外投資也有副作用,會導致國內的生產空虛。我們國傢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中國地區大,空間大,投資應該先轉移到欠發達地區,這可以創造就業,推動整體的發展。

  我們的確需要轉換戰略,需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從簡單的對外出口擴張到進行綜合佈局。可以肯定的是,今後單純靠擴大出口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現在,世界80%的反傾銷都是針對中國的,這逼著我們從數量型擴張到質量型提高,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這樣的轉變可以改變我們的被動狀態,也可以減輕外部對我們競爭的恐懼,減輕他們的壓力,有利於改善關系。

  總體來看,環境變瞭,對我們的限制增加瞭。但中國介於強與不強,成功與不成功之間的階段,需要審時度勢,對度要準確把握。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在這個時候犯錯誤,高估自己的能力,錯誤估計瞭外部形勢,造成瞭大失誤。

  走出去不是運動是戰略

  《中國經營報》:要解決目前中國流動性泛濫,對外投資是否是一個平衡之策?

  張蘊嶺:對外投資並不是有錢就可以做到。中國顯示出資本過剩是因為中國的經營能力、使用資金的能力還太弱。使用資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實體性投資,一種是金融性投資。對外投資一般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初級投資,進行資源開發;第二階段,制造業轉移,包括成本轉移,技術轉移;第三階段,服務業投資。不同階段與經濟發展成熟水平相關。中國的情況比較復雜,可能幾個階段都有,隻是比重不同。制造業對外轉移剛剛開始,服務業還沒有真正開始,主要是資源開發性投資。但今後,可能幾個方面都得到較快發展。

  中國吸收瞭上萬億美元的外來直接投資,這對經濟快速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國成為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麼還要繼續大量吸引投資?現在我們有資金,但是在管理、技術、經營上還有問題。我們需要下大工夫培育自己使用資本的能力。將大量的錢放在別人的口袋裡,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自己利用的能力不行,自己用會賠錢。我們的資本市場、金融系統不發達,如中國的大型國有銀行,資金運籌能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的資金運籌能力很弱。人民幣還不是可兌換貨幣,金融市場剛剛開放,金融機構在國際市場上的操作能力還需要學習。制造業的情況也是這樣。

  對中國的企業來說,走出去不是一場運動,是一個企業戰略,不要盲目跟風,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

  馮雅男對本文亦有貢獻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

  美國更多參與亞洲事務,發揮更大的作用,它也很難形成一個反華包圍圈。應該說美國更多參與亞洲事務,如果我們處理好可能是一個有利因素。盡管美國在遏制中國的上升,但它還不是一種對抗性,是一種防禦性,周邊國傢也不會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反對中國。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