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目標“巨型城市” 成都爭奪西部第一城

目標“巨型城市” 成都爭奪西部第一城

目標“巨型城市” 成都爭奪西部第一城


  怎樣建設成都?建設什麼樣的成都?在剛剛結束的成都兩會上,這兩個問題成為代表和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應當用好人口和生產力向區域中心城市進一步集中的大勢,升級成為具有更高集中度、更強帶動力的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春節之前剛剛擔任成都市委書記的黃新初表示,成都需要抓住天府新區再造一個產業成都的機會,成為人口超過千萬的巨型城市。

  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就是西部雙雄重慶和成都的競爭。2011年成都GDP為6854.58億元,同比增長15.2%,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4,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十;重慶也進入全國城市GDP排名前十,而且增速上以16.5%的幅度雄踞全國第一。

  成渝決戰升級

  一個城市確立什麼樣的發展定位,體現瞭這座城市的發展抱負,最終影響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黃新初說。成都的最新定位,就是打造具有全球比較優勢、全國速度優勢、西部高端優勢的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

  成都作為西部增長極的基礎在於,當前成都已集中瞭全省1/6的人口和1/3的經濟總量,GDP占到西部地區的8%。

  但早在2007年,重慶也提出打造西部重要增長極。為此,重慶2010年提出將推進323個重點建設項目,投資總額高達1萬億元。這些項目涉及交通、能源、工業、社會民生和城市基礎設施等13大類,重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加速沖擊西部增長極。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重慶GDP接近萬億元,增速全國第一。

  成渝經濟區的批復和落實,使得成渝兩地能夠聯手沖擊中國經濟第四極。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後強表示,成渝兩地作為西部天眼,應該變口水戰為汗水戰,變拔河效應為相撲效應(抱團),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成都與重慶這兩個城市之間,關於西部增長極的競爭一直演繹得如火如荼。

  例如在IT領域,兩地在引入富士康、英特爾、惠普等企業的過程中,一直明爭暗鬥,現在都朝著亞洲最大筆記本生產基地的方向發展。

  另外在航空物流方面,2011年4月份國傢民航局出臺《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提出要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一個地位與北、上、廣機場相同的國傢級航空樞紐。重慶方面隨後高調表示,將開建50萬平方米的新航站樓,建成後年吞吐量將達6000萬人次,躋身全球機場15強;到2020年重慶機場將擁有4條跑道和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與北、上、廣站在同一水平線。成都也在積極爭取國傢級航空樞紐,目前第二航站樓即將啟用,第二機場正在天府新區選址。

  在黃新初看來,西部核心增長極正回答瞭建設什麼樣的成都這一課題,實質就是要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

  成都產業雄心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07傢,其中境外企業160傢,境內企業47傢。2月14日,博世集團與成都簽約,準備落戶盤控制系統、包裝技術等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人民幣。而德國目前已經超過100傢企業在我國成都設有分支機構。

  自重慶從四川分離出去之後,汽車產業在四川一度處於空白狀態。但近幾年,成都迅速發展起汽車工業,成都經開區已經吸引瞭吉利沃爾沃、一汽大眾、豐田和日本神鋼等10多個項目落戶,完善瞭成都汽車產業鏈。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年產100萬輛整車的生產平臺,預計今年整車產量將達到50萬輛,到2017年有望達到120萬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根據成都的相關規劃,成都國際汽車城不限於汽車的生產制造,而是一個集制造、貿易、研發、娛樂、服務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打造的概念從生產制造到汽車運動娛樂,從私傢車第三城、車展第四城到賽車第二城,幾乎無所不包。

  實施‘產業倍增’戰略,夯實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產業支撐。黃新初認為,成都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成敗的關鍵取決於產業;當前成都總體上仍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轉型的過渡期,在經濟形態上還具有商貿流通型城市的特征,產業基礎特別是工業基礎不夠堅實,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

  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四川省決策委員會委員盛毅看來,成都產業近幾年發展很快,一定程度上還是量的積累,比如汽車業;部分產業如服務業等,有一些質的提升。成都的高速增長同時得益於城市轉型,城市轉型讓成都抓住瞭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轉移,這些項目已經形成很大的生產能力。比如富士康成都工廠於2010年10月投產,2011年1~11月四川出口的以iPad為主的便攜式電腦已經達到1608萬臺。

  巨型之城

  不過,成都爭奪西部增長極可能會遭遇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制約。

  從2011年1月1日開始,在成都市轄區內參加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競買的申請人,必須持相應面積的《建設用地指標證書》方可報名,亦即競拍方必須持有地票才能獲得國有土地的競拍資格。

  原因其實很簡單,2010年國傢給予成都中心城區土地利用計劃是1.3萬畝,而成都的剛性需求是6.8萬畝,尤其對於部分區縣來說,好不容易引入的項目卻沒有土地指標,隻能采取飛地模式或者忍痛割愛。

  發展計劃外建設用地指標,是對成都土地運營的一場大考。天府新區的啟動,讓一直受制於土地指標的成都終於有瞭突破瓶頸的可能。天府新區的土地政策利好讓成都有瞭新的發展空間。成都市經濟委員會融資擔保處處長丁天軍表示。

  李後強透露,新區內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面積650平方公裡,產業用地總面積為185平方公裡。近期(2011~2015年)新區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約350平方公裡,其中成都新增145平方公裡。

  按黃新初的說法,天府新區將使成都的城市格局由延續千年的單中心向雙中心轉變,打開瞭成都通向城市面積超千平方公裡、市區人口超千萬的巨型城市的大門。目前成都中心城區面積不到300平方公裡。

  但巨型城市要避免一系列的大城市病,比如交通擁堵、水資源配置不足、空氣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盛毅表示,現在的新區規劃在10年、20年以後不一定就是科學的。為此,黃新初一上任就首先解決成都的交通擁堵問題。目前,成都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280萬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