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長黃奇帆: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 |
【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對於重慶在改革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昨日表示,市場經濟中的太多課題需要我們動腦筋:不是依靠國傢撥款,而是利用改革產生的生產力實現財富增加;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據新華網報道,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重慶是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的特殊直轄市,城鄉區域差異很大。真正要把重慶城鄉統籌好,需要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近年來,重慶積極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人口轉移流動五個一體化,基本建立瞭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文化服務更趨均衡。 2009年,重慶著眼於構建城鄉一體的土地制度,開展瞭地票交易的探索:先把農村閑置的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公共設施用地等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為耕地,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以地票形式到農村交易所公開買賣。交易收益扣除復墾成本後,85%補償農戶、15%給集體。 對此,黃奇帆表示,地票的探索能帶來五個好處:一是地票實行耕地先補後占,可有效保護耕地;二是盤活農村閑置和低效使用的建設用地資源;三是有效補充農村危舊房改造、沉陷區農房搬遷、地質災害搬遷等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四是為進城農民提供原始積累;五是促進農民集中居住。 重慶農村金融不活躍,關鍵在於農民沒有抵押物做信用基礎。黃奇帆表示,銀行不給農民發放貸款,大量農民每年產生的幾千億儲蓄全提供給城裡人使用,而農民和農村沒有從中獲得利益反哺。 為突破這一瓶頸,重慶從2010年起開展瞭農村土地承保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三權抵押融資試點,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尊重農民意願,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流轉或交易。 試點開展以來,重慶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累計達到310.7億元,不良貸款率不到1%。2015年,三權抵押融資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屆時可增加上千億元農業銷售收入,使重慶農業產值翻番。 關於城鎮化問題,黃奇帆表示,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把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的一個過程。辛辛苦苦在城裡打工幾十年的農民,卻不能在城裡真正安居,跟城市終生無緣,這不公平。 2010年,重慶啟動瞭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以農民自願為前提,允許在城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成熟農民工及新生代農民工轉戶進城。目前,重慶市累計有序轉戶359人。 黃奇帆認為,推動城鎮化能改善農民工待遇,善待農民工是管理者的良心;其次,能增加內需。農民工成為城市居民,一年人均增加一萬元消費;再次,城鎮化也能帶來生產力的變化。 花錢搞投資,誰都會幹,資金總是供不應求的。也不能完全依賴中央來推進發展。黃奇帆說,改革是一切發展的龍頭,加速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通過機制體制改革,開放市場的能量。(編輯:薑小魚) |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重慶市長黃奇帆: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