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

本土化不是刻意迎合

本土化不是刻意迎合

本土化不是刻意迎合


  要麼已經來到中國,要麼在來中國的路上。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國際奢侈品品牌正逐漸將關註點轉移中國,並開始為中國的消費者而改變。

  中國正在讓所有的奢侈品品牌為之瘋狂。中國式的大紅顏色、五星紅旗繡上瞭LOGO、中國傳統的龍元素、請中國明星代言……就連最具國際范兒的奢侈品大牌們也絞盡腦汁地用各種手段努力提升在中國的影響力,加強並深化自己的中國策略。

  這個趨勢必然會導致奢侈品消費從設計理念上必須開始本土化,向中國市場積極深度化。第五大道CEO孫亞菲認為。孫亞菲於2008年辭職創業,她和妹妹一手創建的第五大道網站如今已是中國最大的奢侈品在線銷售網站,代理瞭超過300傢一二線奢侈品牌。

  孫亞菲舉瞭一個親手操盤的案例。Gucci曾經在2008年推出瞭一款桃心的現代版手提包,這個包在中國內地賣得非常好,因為中國的年輕女孩特別喜歡帶點裝飾的甜美風格的包包,但是在美國,這款包就積壓在倉庫,賣不掉。當時第五大道把美國倉庫的存貨都采購瞭,在運往中國的途中,就已經在線全部賣掉。為什麼在美國賣不掉,孫亞菲總結說,是因為美國的時尚消費者不喜歡花哨的東西。

  所以,深度化是理解本土消費者的習性,而不是放棄奢侈品品牌本身所形成的特點。孫亞菲說。

  在迎合與個性之間要保持平衡,刻意迎合一定程度上並不是深度中國化的方式。所謂奢侈品品牌它已經慢慢形成瞭自己的個性。很多人購買奢侈品,並不是因為它迎合瞭自己,而是因為它具有個性。

  奢侈品走過中國20年,已經到瞭探討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的時刻。大牌們與新晉高端小眾品牌都面臨著市場機遇與挑戰。來與不來,已經不是問題,來的速度與路線才更重要。

  奢侈品品牌究竟應該如何中國化?對於這些習慣瞭自己的范兒的奢侈品大牌們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新課題。

  有的從產品入手,有的則從品牌佈局。比如,為佈局中國市場,培養品牌的忠實客戶,讓潛在的中國消費者更願意掏腰包,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打出瞭自己的中國牌,如愛馬仕旗下的上下等。

  對此,財富品質董事長姚士鋒認為,深度中國化不僅僅是中國元素,還包括品牌中國化、設計中國化、生產中國化、流通中國化、服務中國化、傳播中國化、管理中國化……很多中國化是可以去嘗試的。

  為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成本控制,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奢侈品品牌早已將生產線建在中國,通過實際生產體現本土化因素。如今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甚至將品牌的設計、生產、采購和供應鏈管理交給當地生產商完成,深度合作已初露端倪。

  精彩觀點

  姚士鋒財富品質董事長

  奢侈品品牌畢竟是要符合自己的氣質的。很多人購買奢侈品,並不是因為它迎合瞭自己,而是因為它具有個性。

  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市場,如果刻意迎合,短期內獲得巨大銷量,長期來講,其對品牌的傷害會大於收益。

  孫亞菲第五大道CEO

  深度中國化,不是理解為奢侈品放棄自己的特點,去一味地迎合中國的消費者。

  奢侈品深度中國化,是去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喜好是什麼樣的。時尚是很專業的,它需要分析。

  陶景洲

  美國德傑律師事務所亞洲合夥人

  國際奢侈品是否會走上中國化之路?我認為不會。奢侈品要有一些異域的風格。不光是本土的消費者,也同時滿足國外的消費者。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這些國際奢侈品的中國化,不過是小試牛刀,隻是個案。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