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微信要把線下一切連接到網上 |
一直以來,微信的商業化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把握節奏。 在騰訊的WE大會上,馬化騰曾說,微信是一個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對微信的未來發展方向定瞭性:微信要把線下的一切連接到網上,從以前的單純社交的工具變成公眾開放的社交服務類平臺。 11月18日,騰訊在廣州舉行“微信 公眾”合作夥伴溝通會,提出“平臺化、公開化、自助化”理念,微信的全面開放讓騰訊“攥牢”瞭手中那張移動船票。 從工具到平臺 微信此次溝通會的主題是“公眾”,從側面否定瞭之前爆出的、微信會減緩開放步伐的傳言。 此次在公眾平臺推出新的認證體系,微信將免費開放地理位置、客服、語音等九大高級技術接口。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微信負責人張小龍表示:“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微信能夠提供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能讓任何有想法的人都發揮自己的潛力。我想這會讓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迸發出更多創新的思維,讓用戶享受到更多優質體驗。” 2011年1月微信發佈1.0版本時,其功能隻是像QQ那樣,連接人與人的社交工具。不過,張小龍當時提出瞭一個大膽的想象:“微信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個“生活方式”有很多解讀,網上的社交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更多體現在用戶在網上的“存在感”上。 張小龍想要的“生活方式”當然不僅是這個。否則微信將無異於手機QQ,這也是“兩會”期間馬化騰接受媒體采訪時回答較多的一個問題。 馬化騰當時表示,希望微信搭建一個平臺,隻制定最基本的規則,然後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湧現。 網易創始人丁磊在其近期的一封內部郵件中也提到:社交工具對熟人之間溝通的效果遠低於一群對相同事物或產品有高度認同感的陌生人。這種理想的狀態就需要用服務來連接。 早在這之前,微信就嘗試開放平臺,讓更多模式融匯進來。2012年5月,微信開放API接口給第三方應用。8月,微信公眾平臺一上線就受到業界關註。數據顯示:微信已有2.719億合並月活躍賬戶。 僅僅過瞭3個月,在以“開放變革”為主題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微信公佈瞭平臺策略:以服務為主進行平臺搭建。 微信所說的服務是指能為用戶提供服務價值的團體。比如,航空公司的微信查詢航班等。 北京之行後,微信團隊開始思考如何把微信上的整個服務過程形成閉環,而不僅僅是企業形象和信息發佈的平臺。一個月後,微信支付誕生。 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張穎透露,手機充值、購買電影票、彩票、商品券、收看互聯網電視付費節目,圖片打印、購買咖啡等功能都可以通過微信實現。據瞭解,微信支付可以分為掃碼支付、APP內支付和公眾號支付三種。 業內人士認為,微信支付的普及實現瞭從線上到線下的完整閉環,打通瞭O2O的最後一環。 從“經營者”到“管傢” 因為新浪微博的前車之鑒,騰訊對微信的商業化一直持謹慎態度。 雖然完成瞭“人”(用戶)“物”(服務)“錢”(支付)的連接後,微信已經具備瞭經營的商業模式。但騰訊並不想把微信打造成一個生產工具,而是生態環境。 “每一個公眾號都是一個APP。”張穎告訴記者。 正如蘋果打造的APP體系,很多企業、用戶在蘋果系統中提供終端,蘋果的責任是制定生態中的規則並進行管理,最後這些用戶和因終端所產生的所有聯系全在蘋果系統內產生。 微信對自己的定位是管傢而非商人。和蘋果不同的是,微信中的公眾賬號全是免費的。10月中旬,微信對公眾賬號收費的消息傳出,但當時騰訊並沒有回應。“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是免費的,接下來繼續開放的接口也會是免費的。” 微信產品部助理總經理曾鳴說。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事實上,張小龍在最初設計微信時就已經放進“管傢”的思路。比如不會讓微信變成一個非常重的應用,有瞭微信所有APP都不用自己做瞭,用戶可以在微信上開拓模式,微信負責管理並提供技術等服務支持。 不過,微信在運營過程中,騰訊的想法也是有變化的。張小龍曾經認為,微信公眾賬號不會做太多深度的開放,為的是把微信做得更“輕”。 在6月份的合作夥伴大會上,曾鳴提出,微信公眾賬號不是一個純粹的營銷工具。必須要讓公眾賬號提供最體現企業價值的東西。 但此次微信開放九大接口卻是一個更加“深度的開放”姿態。不過,從其開放的接口來看,微信更多的是在向用戶提供挖掘自身價值的工具,比如向第三方微信公眾賬號提供一套基於地理位置的綜合解決方案,支持那些提供LBS的生活服務類企業。而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對於搜索信息和公安局的事故處理有很大幫助。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查看全文
|
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馬化騰:微信要把線下一切連接到網上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